{{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食品安全警示】黃麴毒素:你必須知道的致命危機

【食品安全警示】黃麴毒素:你必須知道的致命危機

黃麴毒素是一種由黃麴黴與寄生麴黴等真菌所產生,極具毒性的次級代謝產物。此毒素主要污染糧油食品及動植物性食品,例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麥等。

🔬 黃麴毒素的種類與結構

黃麴毒素有多種型態,主要包括B1、B2、G1、G2、M1、M2,其中:

  • AFB1:毒性最強,為最常見且最具危險性的類型。
  • AFM1:AFB1經動物代謝後的產物,主要存在於牛奶中。

黃麴毒素的基本化學結構包括二呋喃環與香豆素結構。其中AFB1的特殊化學結構,使其成為一種前致癌物質,必須在體內經代謝活化後才會發揮致癌的作用。

☠️ 極高毒性與嚴重健康危害

  • 急性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
  • 致癌性為奶油黃的900倍,更是苯並芘致癌性的4000倍。

黃麴毒素對人體主要造成以下危害:

  1. 急性中毒:會導致嚴重肝臟損傷,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黃疸等。
  2. 慢性中毒:可能造成生長障礙、肝硬化,並增加多種癌症風險,尤其是肝癌。
  3. 免疫系統損害:可能透過母體遺傳影響下一代的免疫系統發育。

✅ 如何有效預防和控制黃麴毒素污染?

為了避免黃麴毒素的危害,建議民眾落實以下措施:

  • 避免一次購買並儲存過多乾果與穀類食品。
  • 確保食品儲存環境通風乾燥,避免發霉。
  • 絕不食用任何已經發霉的食物。
  • 遵守各國制定的食品黃麴毒素含量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質,各國皆有嚴格規定食品中的黃麴毒素含量限值。目前香港尚未出現因食用含黃麴毒素食品而導致急性中毒的報告,但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

守護健康,從認識黃麴毒素開始!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