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安溪名品,茶香四溢,韻味無窮
關於鐵觀音的命名,流傳著兩種主要說法。第一種為「魏說」,相傳在清朝雍正年間,安溪西坪松岩村的魏蔭是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會向觀音菩薩獻茶。有一天,他夢見在溪澗邊發現一株特殊的茶樹,醒來后循著夢境尋找,果然找到了那株奇特的茶樹。他將茶樹移植到一個鐵鼎中精心培育,製成的茶葉香韻非凡,色澤如鐵,因此取名「鐵觀音」。
第二種為「王說」,相傳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安溪西坪堯陽岩的王士仕在荒園間發現一株與眾不同的茶樹,移植到家中悉心培育。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將此茶饋贈侍郎方苞,方又將茶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大悅,認為茶葉烏潤結實如「鐵」,味香形美如「觀音」,故賜名「鐵觀音」。
鐵觀音茶原產於福建安溪,這也是現今世界上鐵觀音產量最多的地區。在清末民初時期,由木柵農民張迺妙兄弟前往安溪引進純種茶苗,在木柵樟湖山上種植,成為鐵觀音最早的台灣發展地。
鐵觀音茶樹原是一種茶樹品種,學名為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Tieguanyin'。其葉片具有明顯的紅心、歪尾特徵,一般俗稱「紅心歪尾桃」。葉片會向上捲曲呈波浪狀手形,這些特徵使其與其他茶樹品種區別開來。
值得注意的是,「鐵觀音」既是樹種名也是製法名。在台灣,鐵觀音茶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製成的烏龍茶,所以台灣鐵觀音茶的原料,不限定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
根據市場的界定,鐵觀音主要分為清香型、濃香型和陳香型三大類:
鐵觀音的製作從採摘開始,標準十分考究。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俗稱「開面採」。
一年分四季採製:
鐵觀音作為中國傳統名茶的瑰寶,不只代表了一種茶飲,更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製茶智慧。從清朝發現至今,鐵觀音以其獨特的香氣、滋味和多種保健功效贏得了全球茶客的喜愛。無論是傳統的濃香型,還是現代的清香型,或是陳年的陳香型,每一種鐵觀音都有其獨特的品質特色和飲用體驗。隨著製茶技藝的不斷發展和茶文化的廣泛傳播,鐵觀音將繼續以其獨特魅力征服更多茶友的味蕾,在世界茶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