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現歷史榮光:龍津石橋的前世今生與文化傳奇

重現歷史榮光:龍津石橋的前世今生與文化傳奇

簡介

龍津石橋是香港九龍城區近海岸的重要歷史遺構,建於清同治年間,是當時全港最長最堅固的石碼頭之一。它不僅方便官員和市民進出九龍寨城,更見證了香港與中國交界的時代變遷與貿易文化。

歷史沿革

  • 1873年,因防走私和徵稅需求興建,1875年落成,全長約200米、闊約2.6米,由21條花崗岩橋墩組成。
  • 1892年,增建80米木碼頭,用於大型船隻停泊和慈善集資。
  • 日據時期因啟德機場擴建,大部分橋身被埋,2008年考古發掘時始揭示遺址。
  • 現今規劃為「龍津石橋保育長廊」,展示文物並推廣歷史教育。

建築與文化特色

  • 橋身以花崗岩建成,橋墩採六邊形結構,有效分散波浪衝擊。
  • 設雙層「接官亭」為當時迎賓場景的代表性建築。
  • 具強烈交通、海關及軍事策略意義,成為九龍城歷史見證。

常見問題 Q&A

Q1:龍津石橋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A1:它是清代九龍的交通樞紐和海關重要設施,更見證了香港與內地文化交融與經濟往來。
Q2:現今可以在哪裡看到相關遺蹟?
A2:現時於啟德規劃區內設有「龍津石橋保育長廊」,展示挖掘出的橋體及文物,開放公眾參觀。
Q3:龍津石橋有什麼獨特建築特色?
A3:採用花崗岩及六邊形橋墩結構,配合中式建築元素,展現中西合壁的工程智慧。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