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赤小豆藥食同源的東方紅寶石,營養、功效、種植與文化全解密!

赤小豆藥食同源的東方紅寶石,營養、功效、種植與文化全解密!

赤小豆的基本特徵與分類

植物學特性與分類

赤小豆(學名:Vigna umbellata)屬豆科豇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幼時有柔毛,老時無毛。葉片多為披針形或卵形,與小豆(紅豆)同屬豇豆屬亞洲豇豆亞屬。

外觀特徵與辨識

赤小豆外型細長,與紅豆容易混淆。赤小豆為長橢圓形,種脐明顯分兩半,中間有凹槽;小豆則為圓形,種脐細長不明顯。真葉形狀也有差異。

名稱與別稱

赤小豆又稱紅飯豆、飯豆、蛋白豆、赤山豆、野赤豆、朱豆等。以紅色為主,英文常稱為 rice bean

赤小豆的營養價值

每100克赤小豆營養成分:
  • 蛋白質:20~22克
  • 脂肪:0.6~0.8克
  • 碳水化合物:55~61克
  • 膳食纖維:7.7克
  • 鈣:76毫克
  • 磷:386毫克
  • 鐵:4.5毫克
  • 熱量:324千卡

健康益處

  • 健脾胃、利水化濕
  • 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
  • 調節血糖、解毒抗癌
  • 預防結石、健美減肥
  • 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高,與穀類搭配營養更全面

赤小豆的藥用功效

中醫藥理認識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脾、腎經。主治水腫、腳氣、黃疸、癰腫、瘡毒等。外用可消血熱之毒,內服利水消腫。

《本草經疏》:「小豆健脾燥濕,主下水腫脹滿,止瀉,利小便。」

赤小豆與紅豆的藥效比較

  • 赤小豆藥效更佳,常為中藥材首選
  • 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
  • 主治水腫、腳氣、泻痢等

赤小豆的種植與管理

栽培時間與條件

  • 適宜溫暖,播種溫度不低於15℃
  • 中國南方4~5月播種,日本北海道5~6月播種

土壤準備與施肥

  • 選排水良好土壤,播種前撒石灰、堆肥、複合肥
  • 豆科植物不需過多氮肥
  • 畦寬90公分,高15公分,播種前覆地膜

播種與田間管理

  • 株距12公分,穴深不超過4公分
  • 幼苗間苗,保留健壯苗
  • 開花前中耕除草,追施磷鉀肥
  • 適量澆水,雨天防積水

赤小豆的歷史與文化

起源與傳播

赤小豆原被認為源自中國,現有研究顯示日本也可能是起源地之一。中國《氾勝之書》、日本《古事記》均有記載,縄文時代遺址發現小豆痕跡。

文化意義

  • 紅色象徵辟邪,常用於儀式與慶典
  • 日本赤飯、和菓子常用赤小豆
  • 中國傳統甜品、節慶食品常見赤小豆

赤小豆的烹飪應用

傳統食用方法

  • 豆沙、糕點、甜湯、赤飯
  • 與穀類、薏米、蓮子等搭配食用

經典食譜推薦

菜式 主要材料 功效
赤小豆煲排骨 赤小豆、排骨 利小便、去濕氣
赤小豆蓮子湯 赤小豆、蓮子、胡蘿蔔、玉米 健脾胃、利水、養心安神
赤小豆荷葉薏米老黃瓜瘦肉湯 赤小豆、薏米、荷葉、老黃瓜、瘦肉、陳皮、蜜棗 祛濕、利水、清熱消暑

赤小豆品種與區域特色

主要品種介紹

  • 日本:圓葉、劍先、早生大納言、エリモショウズ、きたのおとめ、きたひまり等
  • 中國、東南亞:多分布於南方、緬甸、泰國、越南等地

區域特色與優質產區

  • 日本北海道產量佔全國80%以上
  • 中國南方為主要產地
  • 著名產區:北海道、丹波、備中、長野縣池田町等

結論

赤小豆是東亞地區重要的傳統豆類,集營養、藥用、文化於一身。無論作為健康食材還是中藥材,赤小豆都展現出獨特價值。隨著現代健康意識提升,赤小豆將在飲食與傳統文化中發揮更大作用,值得大家認識與善用。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