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酥的歷史
蛋黃酥起源於台灣台中的百年老店——陳允寶泉,由第三代傳人陳增雄於1980年代創造。透過將傳統壯元餅中的蛋黃改良為小型半圓形酥餅,蛋黃酥迅速成為中秋節的代表性糕點。
蛋黃酥的特點
- 外殼:由油皮與油酥組成,層層疊疊,口感酥脆。
- 內餡:通常使用紅豆沙或其他甜餡料,包裹一顆咸蛋黃,展現甜咸對比。
- 口感:外層酥脆,內層甜咸搭配,咸蛋黃的流沙口感更添特色。
蛋黃酥的製作步驟
- 準備麵團:將油皮與油酥分別混合成團,靜置後擀製並多次層疊。
- 包餡:將紅豆沙或其他餡料包裹咸蛋黃,並包入酥皮中。
- 烘烤:在180°C烘烤30分鐘,表面刷上蛋黃液並撒上芝麻。
優缺點分析
優點:蛋黃酥口感豐富,外觀精緻,適合作為中秋節禮品。
缺點:製作過程較為複雜,需要掌握層疊技巧與烘烤溫度。
蛋黃酥的變種
除了傳統的紅豆沙餡料,蛋黃酥還可以選用其他餡料,如綠豆沙、蓮蓉等,為其增添更多風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