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金魚由野生鯽魚(Carassius auratus)經過自然突變與人工選育而來。 最早於宋代(960–1279 年)在浙江嘉興發現金色鯽魚,由地方官員丁延贊在「金魚池」首次培育。 金魚原產於中國,有色突變的人工選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宋代時已形成穩定的家養品系。 分子遺傳研究表明,金魚在母系上源自長江下游的南方鯽魚群體,人工選育導致遺傳多樣性逐步減少。
截至目前,中國官方認定的金魚品種約 200 個,可大致分為:
品種 | 體型特徵 | 鰭型 | 體長 | 主要特徵 |
---|---|---|---|---|
普通金魚 | 細長 | 單尾 | 10–15 cm | 耐寒、易飼養 |
彗星金魚 | 纖細 | 深叉狀單尾 | 15–20 cm | 活潑好動 |
珠鯽(金魚) | 纖細 | 單尾 | 15–20 cm | 斑點彩色(Calico) |
獅頭金魚 | 圓胖 | 雙尾 | 15–20 cm | 頭部肉瘤(冠) |
龍背金魚 | 背部隆起 | 雙尾 | 12–16 cm | 高背駝峰 |
黑摩爾金魚 | 圓胖 | 雙尾 | 12–15 cm | 凸出眼睛,全身黑色 |
金魚雖絢麗,但需要科學飼養與細心維護,方能保持健康與色彩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