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絢麗觀賞魚王者-金魚全攻略

絢麗觀賞魚王者-金魚全攻略

起源與歷史

金魚由野生鯽魚(Carassius auratus)經過自然突變與人工選育而來。 最早於宋代(960–1279 年)在浙江嘉興發現金色鯽魚,由地方官員丁延贊在「金魚池」首次培育。 金魚原產於中國,有色突變的人工選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宋代時已形成穩定的家養品系。 分子遺傳研究表明,金魚在母系上源自長江下游的南方鯽魚群體,人工選育導致遺傳多樣性逐步減少。

生物學分類

  • 拉丁學名:Carassius auratus
  • 科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
  • 體色:白、黃、橙、紅、棕、黑等多種組合

品種多樣性

截至目前,中國官方認定的金魚品種約 200 個,可大致分為:

  • 單尾金魚:體型流線,單一尾鰭,游速較快
  • 雙尾(分尾/團尾)金魚:體型圓胖,分叉尾鰭,觀賞性高但耐寒性較差

常見品種比較

品種 體型特徵 鰭型 體長 主要特徵
普通金魚 細長 單尾 10–15 cm 耐寒、易飼養
彗星金魚 纖細 深叉狀單尾 15–20 cm 活潑好動
珠鯽(金魚) 纖細 單尾 15–20 cm 斑點彩色(Calico)
獅頭金魚 圓胖 雙尾 15–20 cm 頭部肉瘤(冠)
龍背金魚 背部隆起 雙尾 12–16 cm 高背駝峰
黑摩爾金魚 圓胖 雙尾 12–15 cm 凸出眼睛,全身黑色

飼養要點

水質參數

  • 水溫:18–24°C
  • pH:6.5–7.5
  • 氨氮:< 0.02 mg/L;亞硝酸鹽:< 0.1 mg/L

水體維護

  • 每週更換 10–25% 水量,輕柔清洗濾材以保留有益菌
  • 每日檢查水溫與 pH,必要時添加水質穩定劑

飼料與餵養

  • 以顆粒飼料與膨化片為主,搭配冷凍豐年蝦、豌豆等蔬菜性補充品
  • 每日 1–2 次,每次投餵魚能在 2 分鐘內吃完的量

水族箱配置

  • 單尾金魚:每魚至少需 75 L 水體
  • 雙尾金魚:每魚至少需 100 L 水體
  • 配置強效過濾與適度曝氣裝置,避免過度擁擠

常見注意事項

  • 過度餵食 易導致水質惡化,引發腸道堵塞與氨中毒
  • 水溫驟變 可誘發應激與疾病,需緩慢調節溫度
  • 病害防治: 常見有白點病、爛鰭等,應及時隔離治療並保持水質穩定

金魚雖絢麗,但需要科學飼養與細心維護,方能保持健康與色彩鮮艷。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