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燕尾蝶,又稱鳳蝶科(學名:Papilionidae),是鱗翅目中以尾突形態著稱的一科大型蝴蝶。全球約有600個物種,分為3個亞科、約26個屬,以鮮豔華麗的斑紋、優雅迅速的飛行姿態和後翅延伸出的燕尾狀突起而聞名。
分類層級 | 名稱 |
---|---|
界 | 動物界(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綱 | 昆蟲綱(Insecta) |
目 | 鱗翅目(Lepidoptera) |
總科 | 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 |
科 | 鳳蝶科(Papilionidae) |
亞科 |
寶鳳蝶亞科(Baroniinae) 絹蝶亞科(Parnassiinae) 鳳蝶亞科(Papilioninae) |
在東亞地區常見的代表種包括:
燕尾蝶成蟲體型中至大型,後翅多具一對尾突,翅面底色通常為深色,輔以黃色、紅色、藍色或綠色的斑紋,色彩對比鮮明。雙翅閉合時,後翅僅有一條臀脈外露。幼蟲無毛光滑,後胸隆起,具可伸縮的橙色「臭角」,遇驚時釋放刺激性氣味以驅敵;某些種類幼蟲呈鳥糞狀偽裝或以鮮豔警戒色警示天敵。
燕尾蝶的幼蟲主要攝食多種雙子葉植物,常見寄主包括芸香科、馬兜鈴科、樟科等;成蟲喜訪花吸花蜜,雄蝶常在溪邊或泥地「吸水」攝取礦物質。部分熱帶種類會進行長距離遷徙,而溫帶種群則多借蛹態越冬。
燕尾蝶科物種分布廣泛,除南極外的全球各大洲均有分布,熱帶地區物種多樣性最高,尤其在美洲熱帶、東南亞、澳洲及印度地區最為豐富;溫帶和寒帶亦有少量適應性種類棲息。牠們作為授粉者和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對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斑斕奪目的外觀與獨特的形態,燕尾蝶在生態旅遊與藝術創作中備受關注。一些稀有種(如亞歷山大鳥翼蝶)因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採集而面臨保護壓力,已被列為國家及國際保護物種。保護燕尾蝶及其寄主植物,對維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具有深遠意義。
燕尾蝶不僅是昆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也因其美麗的斑紋和優雅的飛翔姿態成為自然界中極具代表性的翩翩舞者。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授粉者與能量流轉者的角色,其多樣性和分布廣度亦反映了地球不同環境的生態健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