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紫花風鈴木:春天的紫色浪漫,城市的綠色奇蹟!

紫花風鈴木:春天的紫色浪漫,城市的綠色奇蹟!

簡介

紫花風鈴木(學名:Tabebuia impetiginosa)是一種屬於紫葳科的落葉喬木,原產於墨西哥至阿根廷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這種樹木在台灣和香港等地被廣泛栽植,常見於公園和行道樹中,以其美麗的花朵而受到喜愛。

特徵

  • 高度:紫花風鈴木通常可達12至30米高。
  • 葉子:其葉為掌狀複葉,通常由5片小葉組成,小葉呈長橢圓形,邊緣有鋸齒,長約10至20厘米,並且具有光澤。
  • 花朵:花期主要在春季(11月至隔年3月),花色為紫紅或粉紅色,花冠呈漏斗形,直徑約3至5厘米,通常在樹葉尚未長出之前就會開放。這些花朵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壯觀的花冠景象。
  • 果實:果實為蒴果,成熟後會自動裂開,長度可達30至35厘米,內含有薄翅的種子,由風力散播。

生態與用途

紫花風鈴木喜光且耐旱,能適應多種土壤類型,但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生長最佳。這種樹木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其樹冠開花時全無葉片,形成一片紫紅色的海洋,非常適合拍照和觀賞。

此外,在原產地,紫花風鈴木也被用作民族藥物,用於治療各類皮膚病,如膿瘡病(impetigo),因此其學名中的“impetiginosa”便是源自此用途。

分布與栽培

在台灣,自1966年引進以來,紫花風鈴木已經廣泛栽植於各大公園及行道樹中。特別是在春季,它的盛開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例如香港的荔枝角公園、天水圍公園和屯門公園等地,每到花期便成為熱門的賞花地點。

紫花風鈴木以其優雅的外觀和豐富的生態價值,不僅美化了城市環境,也對改善空氣質量有積極貢獻,每年能吸收約20至30公斤的二氧化碳。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