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破解胃病元兇!認識幽門螺旋菌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全攻略

破解胃病元兇!認識幽門螺旋菌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全攻略

什麼是幽門螺旋菌?流行情況如何?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能存活於胃黏膜的革蘭氏陰性螺旋狀細菌。全球感染率介乎40%至60%,在亞洲的感染人數比例特別高(約55%),而非洲最高(79%),北美則相對較低(37%)。低衛生及擁擠的生活環境會提升感染機會。

地區 感染率 (%)
非洲 79
拉美及加勒比海 63
亞洲 55
歐洲 47
北美 37
大洋洲 24

傳播途徑

  • 口—口傳播:透過唾液或胃內容物污染。
  • 糞—口傳播:如飲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進食不潔食物。
  • 家庭內接觸最常見 ,尤其是父母與小朋友之間。

致病機轉與健康威脅

幽門螺旋菌能分泌尿素酶將胃內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幫助細菌在強酸中生存,並可附著於胃壁。細菌分泌的CagA、VacA等毒素會造成組織炎症及損傷,引發慢性胃炎、胃潰瘍、甚至提升罹患胃癌及胃淋巴瘤風險。

常見症狀與併發症

  • 多數感染者無明顯症狀
  • 偶見上腹脹痛、噁心、反酸、噯氣等不適
  • 嚴重可致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胃黏膜淋巴瘤等

診斷方法

  • 呼氣測試(UBT):非侵入性且準確,患者需禁用胃藥、抗生素2週以上。
  • 糞便抗原測試:適用於兒童及不適合胃鏡者。
  • 血清抗體檢查:只能判斷曾否感染,不能區分現有/過去感染情況。
  • 胃鏡活檢:急需排查併發症時方會進行,可同時做快速尿素酶試驗與病理切片。

治療指引

  • 首選「三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阿莫西林+克拉黴素,療程7-14天。
  • 若出現抗藥,會轉用含鉍劑「四聯療法」或替代抗生素。
  • 治療完成6週後須重做呼氣或糞便抗原測試確認是否根除。
  • 副作用常見如腹瀉、噁心,大多可耐受。

預防貼士

  • 勤洗手及養成用公筷公勺習慣,家居衛生亦很重要。
  • 飲用熟水,食物完全煮熟。
  • 避免與懷疑感染者共用餐具。
  • 正確完成療程,避免自行停藥,降低抗藥性風險。
常見Q&A
Q1:幽門螺旋菌會自癒嗎?
大部分感染者不會自然痊癒,若有明顯胃部不適或醫生建議,應主動接受診斷與根除療程。
Q2:哪些人建議主動檢查幽門螺旋菌?
有慢性胃部症狀、胃潰瘍家族史、或已經確診消化道疾病、胃癌高風險人士(如直系親屬有胃癌者),宜主動檢查。
Q3:治療後還會再感染嗎?
若完成足療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復發率極低,但如衛生不佳或密切接觸感染者,仍有可能再次感染。
Q4:未有症狀需要治療嗎?
若有胃癌家族史或需用長期類固醇/NSAIDs藥物建議積極根除,即使沒有症狀;一般感染但無高風險者可諮詢專科醫生後決定。
Q5:兒童需要檢查及治療嗎?
若兒童有消化道不適或高危狀況建議檢查。治療原則與成人相似,但需按醫生指引選用合適藥物。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