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璀璨光影藝術 ─ 玻璃畫全剖析
璀璨光影藝術 ─ 玻璃畫全剖析

玻璃畫概述

玻璃畫是一種以玻璃作繪畫基材或將彩色玻璃片組合成圖像的藝術形式,涵蓋了多種技法與風格,既可透過玻璃本身的色彩與光影營造視覺效果,也可將繪畫直接施於玻璃上呈現細緻畫面。

類型分類

反向玻璃畫(Reverse Painting on Glass / 玻璃背畫)

又稱「玻璃油畫」或「油畫玻璃」,在鏡面或平板玻璃背面以相反順序作畫,觀者從正面透過玻璃欣賞畫面。常見於宗教題材屏風、掛屏等。

彩繪玻璃(Stained Glass / 花窗玻璃)

指將含金屬氧化物的彩色玻璃片裁切後,以鉛條拼接並加固成窗,常用於教堂或建築裝飾中,透過背光營造莊嚴氛圍。

Gemmaux/Gemmail

1930年代由法國畫家尚·克洛蒂(Jean Crotti)創立,通過將不同顏色玻璃片層疊、以透明黏合劑固定後入爐焙燒而成,具有類似琺瑯寶石的光澤與立體感。

民間與現代變體

20世紀中葉臺灣等地流行將玻璃與螺鈿、金屬箔結合的裝飾畫,廣泛用於婚慶、祝壽等場合;當代創作者也在修復傳統技藝、舉辦展覽與工作坊,持續推動傳承。

歷史發展

  1. 古代地中海沿岸已有小型玻璃板裝飾,克里特島1500年前即出現岩石晶體板背面繪畫。
  2. 公元2–3世紀,拜占庭帝國的金底玻璃畫技藝達到繁榮。
  3. 中世紀晚期,威尼斯成為歐洲玻璃工藝中心,玻璃畫逐漸藝術化並以行會形式傳播。
  4.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耶穌會士於澳門教堂首次見證歐洲玻璃畫傳入中國。
  5.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廣州畫師結合名貴木料製作屏風、宮燈等器物,對外銷歐亞地區。
  6. 1930年代,法國Gemmaux技法興起,畢加索等大師亦參與創作。
  7. 1950–60年代臺灣新藝術風格玻璃畫盛行,並逐漸演變為民間賀畫。

技法解析

反向玻璃畫工序

  1. 起稿與勾線:先在玻璃反面描繪最接近觀者的細節(如人物面部五官),再依次繪製輪廓與背景。
  2. 分層上色:每一層顏料乾燥後再繪下一層,以維持色彩純度與層次感。
  3. 材料應用:常以桐油調和油畫或水粉顏料,上色後可在玻璃前另加鏡面或金箔細節增光。

彩繪玻璃製作

  1. 調色:在熔融狀態添加金屬鹽使玻璃著色,如氧化銅產綠、氧化鈷產藍等。
  2. 切割與拼接:依設計稿裁切玻璃片,以鉛條固定成窗框,再以水銀或錫層填縫加固。
  3. 窯爐固定:局部或整件加熱融合色彩與鉛條,確保結構穩固。

Gemmaux技法

  1. 拼貼:將各色玻璃片根據圖稿輪廓置於透明底片上。
  2. 黏合焙燒:以透明黏合劑固定後入爐燒製,令片間結合並呈現寶石質感。

中國玻璃畫傳承

自明末傳入以來,玻璃畫在中國多次蜚聲海內外。晚清及民國早期,出口畫作常符合西洋審美;同時本土畫師創作以吉祥寓意與文學題材為主的作品,見證了社會文化轉型過程。當代如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等機構舉辦展覽、工作坊,復興並保存這門傳統藝技。

現代保存與展望

面對材料退化與技藝流失,修復專家通過文獻考證與科學檢測,重構傳統配方與工序;同時年輕一代藝術家與工藝師在國際平台展出玻璃畫新作,不斷拓展玻璃畫的當代語境與技術創新,預示這門古老藝術的持續生命力。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