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烏龍麵(烏冬麵、うどん)是日本以小麥粉、水與鹽製成的粗麵條,口感Q彈、有嚼勁,是日本家常料理與連鎖快餐店中最常見的主食之一。
與蕎麥麵使用蕎麥粉、拉麵常加入鹼水不同,烏龍麵麵體偏白、表面較光滑,粗細與軟硬度會依不同地區與店家而變化。
一般認為烏龍麵的做法約在10至13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特別是在白米較難種植的地區,烏龍麵常被用來取代米飯成為主食。
民間盛傳空海大師自唐朝帶回製麵技術到香川縣讚岐地方,雖然史料證據不足,但也讓讚岐烏龍麵成為「烏龍麵故鄉」的象徵。
傳統烏龍麵以中筋或接近低筋的小麥粉加入鹽水,經反覆揉壓、醒麵與擀薄後切條,有些地區會用「腳踩」方式增加筋性與Q度。
現代多由機器製麵,維持穩定粗細與口感,再依需求製成生麵、熟麵或冷凍麵,方便家庭與餐飲業快速烹煮。
Q1:第一次去烏龍麵店,不知道點什麼好?
A:初學者可以先從掛烏龍麵或豆皮烏龍麵開始,味道不會太重又能感受到麵條與湯頭的基本風味,再依個人口味加點天婦羅或溫泉蛋搭配。
Q2:熱湯和冷麵怎麼選?
A:怕油膩、想清爽一點可選冷烏龍或沾麵;冬天或想要飽足與溫暖感時,建議選擇湯烏龍或鍋燒烏龍麵。
Q3:日文菜單看不懂,有沒有關鍵字可以記?
A:可以先記幾個常見字:かけ(清湯)、きつね(豆皮)、てんぷら(天婦羅)、カレー(咖哩)、ざる或ぶっかけ(冷麵與沾醬),看到就大概知道是什麼類型。
| 產地/名稱 | 麵條特色 | 簡介 |
|---|---|---|
| 香川縣 讚岐烏龍麵 | 粗而彈牙、麵香明顯 | 被稱為烏龍麵聖地,當地有許多自駕排隊名店與「烏龍麵朝聖之旅」。 |
| 秋田縣 稻庭烏龍麵 | 細長、表面光滑 | 以手工反覆揉捻與長時間風乾著稱,是日本三大烏龍麵之一,歷史超過300年。 |
| 群馬縣 水澤烏龍麵 | 有嚼勁、多搭配冷食 | 起源於寺院供應的素麵料理,常與天婦羅與醬油沾汁一同享用。 |
以市售熟烏龍麵計算,每100克約110–130大卡,脂肪含量極低,熱量比同量白飯略低,適合作為控制油脂與熱量時的主食選項之一。
烏龍麵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纖維較少,營養與飽足感多仰賴搭配的蔬菜、海藻與蛋白質食材,因此建議一餐搭配大量蔬菜與足量蛋白質一起吃。
資料顯示,烏龍麵的GI值大約落在中高範圍,部分來源列出約58–80之間,與白飯相近或略低,仍需留意食用份量與進食速度。
想穩定血糖與體重時,可搭配211餐盤原則:一半蔬菜、四分之一蛋白質與四分之一澱粉,並細嚼慢嚥,避免只吃大量麵條而缺乏蔬菜與蛋白質。
Q4:減肥期間可以吃烏龍麵嗎?
A:可以,但重點在「怎麼搭配」。建議以清湯或冷麵為主,避免大量炸物與濃稠咖哩醬,多加蔬菜與蛋白質,並控制麵量約100–150克熟麵,整體熱量會較好掌握。
Q5:烏龍麵和白飯、拉麵比起來哪個比較瘦身?
A:以同重量比較,烏龍麵熱量通常略低於白飯,也比多數油脂較高的拉麵湯麵更容易控制總熱量,不過若搭配大量炸物或濃湯,整體熱量仍可能偏高。
Q6:有胃不舒服或想吃清淡時適合選烏龍麵嗎?
A:選擇清湯、少油、少辣的掛烏龍麵,搭配少量蔬菜與配料,對腸胃通常較溫和,但若有慢性疾病仍應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