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滷水的秘密:中華美食靈魂的傳承與健康新思維

滷水的秘密:中華美食靈魂的傳承與健康新思維

滷水的定義與地域分佈

滷水,又名滷汁、滷湯,是一種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的調味料,廣泛流行於廣東、香港、福建及台灣等地。在粵語地區,滷水也可寫作「鹵水」,「鹵」是名詞,指「鹽」;而「滷」是動詞,意為「用鹵水煮」,雖然現代兩種寫法已經互通,但傳統寫法是「鹵水」。

滷水是製作滷味食品的基礎,當滷水煮滾後,可加入各種耐煮的食材,使食材吸收滷水的味道,從而烹調成為滷味。常見的滷味食材包括鴨、鵝、豬手、家禽內臟、牛雜和豆腐等。滷水製品在中華飲食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不同地區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滷水菜式。

滷水的起源

普遍認為,蜀地(四川一帶)是滷水的發祥地,之後因人口流動和地域隔離產生了多種變體。據記載,滷水在秦惠王統治巴蜀(公元前221年)時期已經成型。秦朝時李冰父子到四川興建都江堰,並提煉出井鹽,再搭配當地產的花椒,就成為滷味開端。

西晉人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記載當時飲食習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魚鹽、茶蜜、丹椒」,岩鹽和花椒的混合使用烹調方法,就是滷水的原型。到了唐朝,詩人們為尋找靈感常在寫詩時飲酒,並佐以滷味,這進一步促進了川滷的發展。

乾隆年間,《照常膳底檔》記載:「紅滷鴿脯」位列滿漢全席,表明滷水菜式已經登堂入室,成為皇室御膳。

滷水的材料組成

基本配料

  • 花椒、八角、陳皮、桂皮、甘草、草果
  • 薑、南薑(潮汕必備)、沙薑
  • 蔥及冰糖等
  • 其他:丁香、香葉、小茴香、香茅、芫荽莖、羅漢果核等

特色配方示例

家庭版滷水配方:豬腩肉3斤、八角8粒、陳皮1片、花椒半兩、香葉10片、草果(拍開)3粒、甘草3片、生薑6片、乾葱4兩、蒜頭4兩、芫荽頭半斤、清水10斤、鹽2兩、生油2兩、冰糖8兩、雞粉2兩、玫瑰露酒1兩、生抽8兩、老抽2兩。
鹽滷滷水:150克精鹽、25克花椒、15克沙薑、25克薑塊、25克蔥段加入2,500克清水中,以中火熬煮出味。

滷水的分類與特點

黑滷水與白滷水

  • 黑滷水:加入生抽及老抽,味道濃郁,顏色深,香料多(20種以上),適合鵝、豬手等。代表菜式:滷水鵝。
  • 白滷水:主要以鹽調味,色澤淺,香料較少(10種左右),保留食材原味,適合鴨、雞、海鮮等。代表菜式:鹽水鴨。

地域滷水分類

  1. 南滷和北滷
  2. 南滷細分:
    • 川滷(紅滷)
    • 粵滷(潮式、紅卤水、白卤水、黃卤水等)
    • 潮滷(滷豬頭肉、滷鵝等)
    • 浙滷(香辣鴨頭、兔頭、鴨掌等)

滷水的使用與保存

使用方法

  1. 將滷水煮滾後,加入各種耐煮的食材
  2. 使食材充分吸收滷水的味道
  3. 依食材不同,調整浸泡時間

陳年滷水

民間認為滷水越用越香,許多老店會將用過的滷水過濾後,加入新醬油和香料繼續使用。香港有滷味店宣稱滷水已傳承超過65年!

滷水保存方法

  • 每次烹調後撇除多餘油分及雜質
  • 選用具抗氧化功能的香料,如小茴香、八角等
  • 切忌添加生水,避免細菌污染
  • 室溫不常用時每天開火滾起
  • 久放可冷凍保存,用時解凍
  • 每用3至4次加入新香料及調味料

滷水的健康考量

研究指出,滷水長時間反覆加熱會產生致癌的膽固醇氧化產物,增加癌症與心臟病風險。
  • 加熱4小時產生35ppb膽固醇氧化物
  • 12小時產生64ppb,24小時產生78ppb
  • 滷味烹煮超過三小時即有致癌物產生

降低健康風險的方法

  • 控制滷製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 加入醬油及冰糖(10:1),可降低60%膽固醇氧化產物
  • 加入紅蘿蔔亦可減少有害物質
  • 注意糖分攝入,慢性病患者需留意
  • 避免長時間反覆加熱同一鍋滷水

結論

滷水是中華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千年演變,展現多樣風味。雖然陳年滷水香氣誘人,但現代健康觀念提醒我們要控制滷製時間、適量享用,並善用抗氧化成分,兼顧美味與健康。未來,滷水的研究可進一步探討更安全的製作工藝,使這一傳統調味料在現代飲食中持續發揮獨特魅力。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