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溶菌酶:結構、功能及其在自然與醫學中的應用

溶菌酶:結構、功能及其在自然與醫學中的應用

歷史背景與發現

溶菌酶的發現是科學史上一個偶然促成突破的經典案例。1921年11月,亞歷山大·弗萊明 (Alexander Fleming) 在研究細菌培養時因感冒打噴嚏,鼻分泌物意外落入培養皿中,結果發現周圍的細菌被完全溶解。經深入研究,他將這種具有溶菌特性的物質命名為“溶菌酶”。

儘管當時弗萊明的同事認為這一發現僅具趣味性,但它最終啟發了弗萊明對抗菌劑的興趣,並於1928年發現了青黴素,這一發現使他於1945年獲得諾貝爾獎。1965年,大衛·菲利普斯 (David Chilton Phillips) 透過X射線晶體學首次解析了溶菌酶的三維結構,奠定了其作為生化研究模型蛋白的地位。

溶菌酶的結構與特性

溶菌酶具有緊湊且穩定的結構,這為其高效的酶活性提供了基礎。以雞蛋清溶菌酶為例,其主要結構由129個氨基酸組成,而人類溶菌酶則由130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約為14.3 kDa。

溶菌酶的二級結構顯示其包含約44.5%的α螺旋、8%的β片層,以及24%的轉角結構。蛋白表面具有一條長裂縫,作為活性位點,專門結合細菌的多醣鏈並進行水解。

溶菌酶的穩定性:雞蛋清溶菌酶在pH 5.0時的熔點可達72°C,並能在pH 6-9範圍內保持活性,使其適應多種生理環境與工業應用。

作用機制

溶菌酶的抗菌活性主要來自其水解細菌細胞壁中肽聚醣的能力。肽聚醣由N-乙醯葡萄糖胺 (NAG) 和N-乙醯胞壁酸 (NAM) 的交替聚合物構成,溶菌酶專門水解其β-1,4糖苷鍵,導致細胞壁結構受損並最終引發細菌裂解。

生物分佈與功能

溶菌酶廣泛存在於動物界,並在先天免疫中發揮關鍵作用。在人體內,溶菌酶可在唾液、淚液、乳汁等分泌物中找到,其作為人體第一道防線,抵禦微生物入侵。此外,溶菌酶還存在於其他動植物中,例如雞蛋清中富含溶菌酶,是研究與商業應用的重要來源。

食品工業應用

溶菌酶作為天然防腐劑,廣泛應用於食品行業。它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例如,半硬質奶酪、豆腐、海鮮與醬菜等食品均可受益於溶菌酶的抗菌特性。

在嬰兒營養中,溶菌酶可添加進嬰兒配方奶粉,以模仿母乳中的天然抗菌作用,增強嬰兒免疫力。

治療應用

溶菌酶在醫學中具有廣泛潛力,從抗炎作用到抗癌治療均有應用。目前,溶菌酶已在部分國家被批准用於治療輕度喉炎,並作為抗病毒藥物的輔助劑。此外,溶菌酶與抗生素協同作用,可提高抗菌治療效果。

抗癌潛力:研究表明,溶菌酶可通過激活免疫效應器,對腫瘤細胞產生直接與間接的抑制作用。

近期研究進展

最新研究表明,溶菌酶被應用於納米材料、植物基因工程及傷口癒合等領域。例如,溶菌酶包覆的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顆粒,可提升植物細胞對核酸的吸收效率。此外,溶菌酶基材料在傷口敷料中的應用,顯示出顯著的抗菌效果與組織修復能力。

結論

溶菌酶自1922年被發現以來,其研究與應用始終在不斷拓展。作為一種天然防禦機制,溶菌酶不僅在免疫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更在食品工業與醫學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溶菌酶將在未來繼續為解決公共健康、食品安全與可持續農業挑戰提供重要助力。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