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清涼法苑:香港百年佛教道場的歷史與未來

清涼法苑:香港百年佛教道場的歷史與未來

歷史背景

清涼法苑約建於1912年,由李公達居士創建。最初因園內遍植桂花而被稱為「樨香園」或「樨香苑」。1928年,清涼法苑的主要建築群落成,包括四座平房。1963年,清涼法苑進行了重修。

建築特色

清涼法苑由四幢平房建築組成,分為外苑與內苑兩部分:

  • 外苑:左側平房,俗稱「清涼法苑」,註冊名為「覺園」。
  • 內苑:右側平房,包括「清涼法苑淨恩小築」及「淨恩安老院」。
  • 佛殿:由外苑與內苑共用,位於中間。

清涼法苑的佛殿及淨恩小築於2010年被政府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重要設施

  1. 佛殿:1928年落成,內有筏可大和尚所書的楹聯。
  2. 淨恩小築:1982年註冊為非牟利團體,旨在推廣佛法和社會服務。
  3. 清山塾:前身是佛教見修幼稚園,2016年成立,現為新界西社區實驗場。
  4. 齋堂:提供素食餐點。

文化活動

清涼法苑不僅是佛教道場,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 舉辦文人雅集、藝術展覽和市集等活動。
  • 清山塾轉型為推廣文化及啟發創意的空間。
  • 生活書院進駐,致力於共同建構環境友善社區。

未來發展

清涼法苑面臨一些挑戰,包括維修需求、資源尋找和傳承問題。現任主理人表示,希望能加強與佛教界的聯繫,並尋找合適的人選來傳承道場。

清涼法苑作為一座百年佛教道場,不僅保存了珍貴的歷史建築,也為當地社區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空間。它的未來發展將繼續關注傳統保育和社區參與的平衡。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