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清心丸並非單一方劑,而是一系列具有相似功效的中成藥總稱,主要包括牛黃清心丸(局方)、同仁牛黃清心丸及萬氏牛黃清心丸等多種形式。
牛黃清心丸最早記載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後經明清多位醫家改良發展。明清時期,牛黃清心丸已成為宮廷常用方劑之一。清代,北京同仁堂在原有組方基礎上加減化裁,形成了由27味藥組成的同仁牛黃清心丸,其傳統製作技藝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各種清心丸雖名稱相似,但成分配比和主治重點有所不同。牛黃清心丸(局方)主要針對熱病,同仁牛黃清心丸則更側重於腦血管及神經系統疾病。
由人工牛黃、羚羊角、人工麝香、人參、白術(麩炒)、當歸、白芍、柴胡、乾薑、阿膠、桔梗、水牛角濃縮粉等27味中藥精製而成。牛黃、麝香為君藥,具有清心開竅、豁痰定驚、清熱解毒之效;羚羊角、水牛角為臣藥,助君藥鎮肝息風、清熱散毒;人參、當歸、白芍等為佐使藥,益氣養血、補益臟腑。
由黃連(生)15g,黃芩、山梔仁各9g,鬱金6g,辰砂4.5g,牛黃0.8g組成。以黃連、黃芩、山梔仁清熱瀉火為主,鬱金行氣開鬱,辰砂安神,牛黃開竅醒神,共奏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之效。
歷代醫家根據臨床需求對牛黃清心丸進行多種改良,如《證治寶鑑》中的牛黃丸、《張氏醫通》中的牛黃清心丸等。台灣地區使用的牛黃清心丸含有多達24味藥材,配方更為複雜。
具有益氣養血,鎮靜安神,化痰熄風之效。主要用於氣血不足,痰熱上擾引起的:
現代臨床多用於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梗塞等,研究顯示其在腦卒中防治中有顯著效果。
主要用於溫邪內陷、熱入心包、痰涎壅塞所致的煩熱神昏、譫語抽搐等。現代應用包括腦炎、顱腦損傷、小兒驚風、登革熱等熱閉證,亦可用於鼻竇炎、黃疸性肝病、農藥中毒所致高熱、毒蛇咬傷等。
每丸重3g,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服用前應除去蠟皮、塑膠球殼及玻璃紙;不可整丸吞服。
共研細末,煉白蜜為丸,每丸重1.5g,每次服2丸,日2-3次,小兒酌減。
關於同仁牛黃清心丸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確,聯合用藥前請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
毒理學研究顯示,以相當於人用劑量的461倍的同仁堂牛黃清心丸對小鼠灌胃給藥,未見明顯急性毒性反應,安全性較高。
牛黃清心丸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方面研究較多,主要用於眩暈、高熱驚厥、癲癇、精神分裂、失眠、神志昏迷等。臨床試驗顯示,在治療急性腦卒中時,配合安宮牛黃丸效果明顯優於單純常規搶救。
動物模型研究表明,牛黃具有鎮靜、抗驚厥、腦血管保護等作用,機制與增加中樞抑制性神經遞質、減少腦內自由基損傷等有關。
最新研究顯示,牛黃清心丸及其活性成分可通過調節TLR4/NF-κB、Nrf2/HO-1、PI3K/Akt等信號途徑,干預血腦屏障破壞、氧化壓力、炎症反應、細胞凋亡等,發揮腦保護作用。
2024年1月Frontier in Pharmacology研究指出,同仁牛黃清心丸可顯著改善慢性應激小鼠的抑鬱樣行為,機制與促進海馬神經發生有關。
研究證實,同仁牛黃清心丸通過調節BDNF、TrkB、p-ERK、p-MEK1/2、p-CREB等表達水平,發揮神經生成作用,其抗抑鬱效果與臨床常用藥氟西汀相似,並有預防慢性壓力戒斷反跳症狀的長效作用。
生物活性質量控制研究中,甘草苷被鑑定為同仁牛黃清心丸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之一,具促進神經發生的生物活性。
清心丸作為傳統中醫名方,經過數百年發展形成多種變型,尤以同仁牛黃清心丸及牛黃清心丸(局方)應用最廣。這類方劑在腦血管疾病治療中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研究亦揭示其在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治療的潛力。
現代藥理學研究為清心丸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但對其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研究仍待深入。未來研究方向包括各組分協同作用機制、針對特定疾病的改良配方,以及更精確的臨床應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