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泥炭土:濕地中的碳庫奇蹟

泥炭土:濕地中的碳庫奇蹟

1. 定義與形成

泥炭土是在水淹、缺氧、酸性環境下,由高等植物殘體與藻類等有機質經部分分解而形成的鬆散、脆弱土壤。當土壤表層50公分以上且有機質含量超過20%(部分標準為30%),即可稱為泥炭層。

形成過程包括:

  • 水淹條件:長期水飽和阻隔氧氣。
  • 有機物大量累積:植物生產速度大於分解速度。
  • 酸性與貧養分:低pH與養分缺乏抑制分解。
  • 演替過程:由藻類演替至以水苔為主的泥炭沼澤。

2. 類型與分級

類型 特徵
纖維狀(Fibric) 有機纖維結構清晰,可見原始植物組織
半纖維狀(Hemic) 部分分解,纖維結構模糊
腐殖狀(Sapric) 高度分解,植物組織幾乎不可辨

按形成環境可分為地積沼澤(Fen)、隆起沼澤(Raised Bog)、毯狀沼澤(Blanket Bog)。

3. 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特性

性質 泥炭土 礦質土壤
孔隙度 70%–90% 48%–70%
保水能力 乾重的100%–1300% 乾重的20%–35%
pH值 通常<4,高酸性 接近中性≈7
有機質含量 ≥20%–30% 0.5%–5%
養分含量 極低 相對豐富
碳儲量 乾重的18%–60% 0.5%–5%
密度 低,質地鬆散易壓縮 較高,穩固
氧氣供應 缺氧,分解極慢 氧氣充足,分解快

4. 生態功能與環境意義

  • 全球碳匯:儲存全球陸地碳庫三分之一以上。
  • 水文調節:高蓄水性緩解洪水、淨化水質。
  • 生物多樣性:孕育獨特的濕地生物群落。

5. 利用與挑戰

5.1 燃料與能源

乾燥泥炭可作燃料,但燃燒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現多受限制。

5.2 園藝基質

改善土壤結構與保水性,適合酸性喜好植物如杜鵑、藍莓。

5.3 過濾與吸附

用於水處理與重金屬吸附。

5.4 農業開墾與可持續利用

  • 傳統排水耕作會造成CO₂排放與土壤劣化。
  • 濕地農業可兼顧生產與碳封存。

6. 管理與保護

  • 恢復濕潤條件,抑制泥炭氧化。
  • 重新種植水苔與沼澤植被。
  • 法律限制商業開採,推廣替代材料如椰糠。

泥炭土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是平衡生態與人類需求的關鍵。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