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歷時27年編纂的本草學巨著,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錄藥物1892種、藥圖1100餘幅、方劑11096首。其系統化分類與嚴謹考證,開創了中國傳統本草學的新紀元,對中醫藥、博物學及世界科學史產生深遠影響。
地區/時期 | 流傳情況 |
---|---|
中國 | 定稿至刻印歷時逾十年,後於江西、南京等地多次翻刻,國內流傳刻本逾三十種。 |
日本、朝鮮、越南 | 1606年首傳日本,17世紀中葉傳入朝鮮、越南,對東亞傳統藥學影響深遠。 |
歐洲 | 1656年波蘭傳教士卜彌格譯為拉丁文《中國植物志》,1676年意大利文刊行,18世紀起法、德、英、俄等譯本紛出,歐美圖書館藏本達14種。 |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引用其藥用與博物學記載以說明人工選擇,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稱其為「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本草綱目》不僅是中醫藥學的集大成之作,更因其科學分類與博物學視野,對現代藥理學、分類學與科學史均產生重大影響,堪稱中華傳統科技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