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本草綱目》:穿越時空的中華藥學巨典

《本草綱目》:穿越時空的中華藥學巨典

概述與影響

《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歷時27年編纂的本草學巨著,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錄藥物1892種、藥圖1100餘幅、方劑11096首。其系統化分類與嚴謹考證,開創了中國傳統本草學的新紀元,對中醫藥、博物學及世界科學史產生深遠影響。

編撰背景與作者

  • 李時珍(1518–1593),湖北蕲春人,醫學家兼博物學家。
  • 自23歲起研習醫藥典籍,參考800餘種文獻,親赴各地田野考察,歷三易其稿。
  • 萬曆六年(1578年)定稿,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南京胡承龍資助下正式刊行,李時珍未及見書問世即辭世。

體例與內容

  • 卷數與篇幅:52卷,約190萬字。
  • 收載藥物:1892種(新增374種),附方11096首(自擬8000餘首),藥圖1100餘幅。
  • 分部分類:
    • 16部60類,按「部」為綱、「類」為目,從無生命到有生命、從低級到高級排序。
    • 主要部類: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
    • 草部分細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等9類。
  • 條目結構:每味藥品設有釋名、集解、辨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欄目,兼收考證與經驗,涉獵天文、地理、化學等多學科知識。

學術貢獻與創新

  • 分類系統:摒棄古代上中下三品法,採用「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先於西方林奈體系兩百餘年,對分類學發展具里程碑意義。
  • 文獻糾誤:糾正前人諸多誤載,如南星與虎掌同物、穿山甲吞食螞蟻機制等,展現嚴謹考證精神。
  • 博物學價值:記錄礦物冶煉、化學操作(蒸餾、結晶、升華等)、天文見解及醫史資料,被譽為「古代中國的百科全書」。

流傳與影響

地區/時期 流傳情況
中國 定稿至刻印歷時逾十年,後於江西、南京等地多次翻刻,國內流傳刻本逾三十種。
日本、朝鮮、越南 1606年首傳日本,17世紀中葉傳入朝鮮、越南,對東亞傳統藥學影響深遠。
歐洲 1656年波蘭傳教士卜彌格譯為拉丁文《中國植物志》,1676年意大利文刊行,18世紀起法、德、英、俄等譯本紛出,歐美圖書館藏本達14種。

學術評價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引用其藥用與博物學記載以說明人工選擇,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稱其為「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結論

《本草綱目》不僅是中醫藥學的集大成之作,更因其科學分類與博物學視野,對現代藥理學、分類學與科學史均產生重大影響,堪稱中華傳統科技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