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日本池魚又稱真鰺或竹筴魚,俗稱巴攏、瓜仔魚等,屬於條鰭魚綱鰺形目鰺科。被IUCN列為近危保育類動物。其日文名稱「鰺」(アジ,aji)有多種來源說法,最普遍為其美味令人「參服」(まいった),故取「魚+參」的漢字。另有說法認為與其群聚性或旬季有關。
日本池魚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國東海、黃海、韓國、日本沿岸及台灣等地,從北海道至沖繩均有分布。
棲息於水深10至50公尺的近海,常見於礁石上方或湧升流豐富處。行動敏捷,主食小型蝦蟹,清晨與黃昏活躍於水面。
側線有稜鱗約69至72枚,頭長大於體高,鰓蓋後有黑斑,眼徑大於吻長。體長可達50公分,體重約660克,第一背鰭8硬棘,第二背鰭1硬棘30-35軟條,臀鰭1硬棘26-30軟條。
兩者基因相同,但肉質、脂肪分布及食味有明顯差異。
日本鰺類約有30屬150種,常見於市場和餐廳的主要有三種:
最常見的池魚,體重約100克,體色略帶金色。各地品牌如大分「關鰺」、島根「どんちっち」等。
關鰺為真鰺一種,特指九州豐予海峽捕獲之高品質池魚,體型較大、色澤深,肉質鮮嫩、脂厚油香,入口細膩。
高級品種,體長可達1米,側有黃色條紋。肉質細嫩、油脂豐富,是高級壽司刺身首選。分養殖與野生,野生更為稀有珍貴。
日本池魚為日本高經濟價值食用魚,捕撈方法多樣。大分市佐賀關町產的關鰺尤為知名,常用於高級刺身。
池魚不僅是重要食材,也有文化象徵意義。「池魚」還比喻受限制或無辜受累的人,如成語「池魚之殃」。日本人對池魚種類、產地有細緻鑑賞,辨識新鮮池魚可觀察體形、眼睛、鰓色等細節。
日本池魚被IUCN列為近危,種群面臨威脅。為維持資源可持續,需合理捕撈、保護棲地、推廣養殖等措施。
日本池魚是東亞海域的經濟與文化瑰寶。其多樣種類、獨特生態與豐富烹飪方式,使其在魚類資源中地位特殊。保護池魚,不僅維護海洋生態,也傳承東亞飲食文化。隨著健康與可持續意識提升,日本池魚的價值將更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