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日本地震頻繁的地質秘密:板塊交界的震動之地

日本地震頻繁的地質秘密:板塊交界的震動之地

日本的地質構造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是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也被稱為「火環」。日本群島處於多個板塊的交界處:

  • 東北部屬於北美板塊
  • 西南部屬於歐亞板塊
  • 太平洋板塊從東面俯衝
  • 菲律賓海板塊從南面俯衝

這些板塊的相互作用導致日本成為地震多發地區。

主要地震帶

  1. 中央構造線:這是日本最長、最重要的斷層之一,貫穿日本中部,從關東延伸到九州,總長達360公里。
  2. 南海海槽:位於日本本州的太平洋海岸,是一個高地震風險區。
  3. 千島海溝:位於北海道東部,也是地震活動頻繁的區域。
  4. 相模海槽:靠近東京首都圈,是另一個高風險地區。

地震發生概率

根據日本地震研究委員會發布的2020年地震危險圖,未來30年內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概率如下:

  • 水戶市(茨城縣):81%
  • 德島市(德島縣):75%
  • 高知市(高知縣):75%
  • 千葉市:85%
  • 橫濱市:82%

地震頻率

日本每年平均發生約2000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平均每天約4次。在過去100年中,5級以上的大地震發生過100多次。全球範圍內,6級及以上地震中,約20%發生在日本。

結論

日本的地震活動如此頻繁,主要是因為其位於多個板塊的交界處。這種獨特的地質環境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國家之一,也促使日本發展了先進的地震預警系統和防震措施。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