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旗袍:百年風華,東方優雅的時尚傳奇

旗袍:百年風華,東方優雅的時尚傳奇

旗袍概覽

旗袍,又稱「長衫」或「長袍」,是20世紀初在中國近代女性中形成的典型服飾。它融合了清代滿族旗裝與西式剪裁,於民國時期(約1921–1925年)盛行,成為女性國服與社交禮服的象徵。

起源與演變

  • 清末:滿漢服飾互融,袍服款式繁複,漢族女性仍以上衣下裙為主。
  • 民國初年(1912–1924):受西方思潮與女權運動影響,上海女學生率先模仿男子長衫,出現現代旗袍雛形。
  • 1925年後:旗袍在上海迅速流行,上流社會名媛、影星紛紛穿著;1929年被列為女子禮服。
  • 1930–40年代:海派旗袍高領窄袖、緊腰長及足踝、兩側開衩,展現身段曲線;戰後由香港傳播至東南亞及歐美。
  • 1949年後:中國大陸一度冷落旗袍,港澳台地區則保存並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款式。
  • 改革開放以來:旗袍成為宴會、演出、國慶及外交場合禮服,也催生「旗開得勝」的送考習俗。

主要特徵

  • 右斜襟與裝飾盤扣
  • 立領、緊腰顯身形
  • 衣側高開衩,兼顧行走與性感
  • 袖長可為短袖、無袖或窄長袖
  • 面料多以絲綢、絹緞、棉麻或化纖,紋樣涵蓋傳統暗紋(如雲紋、團龍紋)與明紋(如牡丹、山水)
  • 常與高跟鞋及膚色絲襪搭配,增強流線感

區域風格對比

區域 時代 代表款式 特色
上海 1925–1940年代 海派旗袍 高領、窄袖、貼身收腰、足踝長、兩側開衩,剪裁結合西方人體曲線
香港 1950–1970年代 港式旗袍 融入西式外套或套裝,裙長多及膝,開衩更高,色彩與面料大膽多樣
台灣 1930年代 & 1950年代 單件旗袍 早期受日治影響簡化款式,戰後在宋美齡效應下再度流行,版型較保守
大陸 1980年代–至今 改良旗袍 迎賓、接待、演出等場合設計,注重莊重與遮蓋,高開衩較少,剪裁更保守

文化意義與當代影響

旗袍不僅是一件服裝,更承載了女性解放與中西合璧的時代精神。20世紀20–40年代,旗袍讓女性在解放運動中突破舊式束縛,體現自信與現代感;當代,旗袍成為國禮、外交場合的文化符號,也在影視、文學中不斷被重塑與致敬。「旗開得勝」的送考習俗更讓旗袍成為社會祝福的象徵。

歷經百年,旗袍既是中國女性服飾變遷的縮影,也是中西服飾設計融合的經典。它展現的立領斜襟、盤扣開衩與收腰曲線,突顯東方優雅與時代氣息,至今仍是傳統與現代對話的重要載體。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