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探索全球娃娃機的歷史與特色

探索全球娃娃機的歷史與特色

基本概念

娃娃機又稱為抓物機或釣物機,是一種將獎品放置在透明箱內,玩家通過控制機械手臂來抓取物品的遊戲機。玩家投入硬幣後,可以操縱機械爪嘗試抓取箱內的物品,如果成功將物品放入取物孔,即可獲得該物品作為獎品。

歷史發展

娃娃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美國,最初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建造巴拿馬運河時使用的機器。1926年,第一台獲得專利的娃娃機"Erie Digger"問世,它是一個裝有糖果和小物品的玻璃箱,通過手搖曲柄操作小型蒸汽鏟來抓取物品。

在1960年代,日本公司如世嘉和太東貿易(現TAITO)開始設計現代風格的娃娃機。1985年,世嘉推出了著名的"UFO Catcher"系列,奠定了現代娃娃機的基本形態。

各地特色

  • 日本: 娃娃機在1990年代開始流行,主要出現在遊戲中心。獎品種類豐富,包括毛絨玩具、動漫周邊等。
  • 台灣: 娃娃機在夜市和雜貨店常見。台灣製造的娃娃機在90年代開始銷往歐美和日本,佔據了美國80%以上的市場。
  • 美國: 娃娃機常見於必勝客等連鎖店,早期以糖果和香菸為主要獎品。

經營模式

娃娃機的獎品種類多樣,從傳統的毛絨玩具到手錶、鑰匙圈、食物、衣物等都有。一些機台設有"保證價格",即玩家投幣達到設定金額後,可以一直嘗試直到成功抓取物品。

為了控制成本,部分經營者會調整機器的抓取成功率,例如通過累積投幣量來控制機械爪的力度,以平衡收益和玩家體驗。

娃娃機作為一種娛樂設備,在全球各地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和文化意義。它不僅是一種遊戲,也反映了不同時期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