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拇指外翻全攻略:預防、治療與自救方法大公開!

拇指外翻全攻略:預防、治療與自救方法大公開!

拇指外翻的全面解析:成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拇指外翻是一種常見的足部變形問題,尤其影響女性健康。不僅造成外觀困擾,還可能帶來疼痛、行走困難,甚至影響身體姿勢平衡。本文將全面分析拇指外翻的定義、成因、症狀和治療方案,幫助你了解如何預防和改善這一常見足部問題。

什麼是拇指外翻?

拇指外翻(Hallux Valgus,俗稱「bunion」)指的是大腳趾(足部大拇指)往第二腳趾方向偏移,角度超過15度時即為病理性拇指外翻。嚴重時甚至會讓大腳趾重疊到第二腳趾,造成第二趾異位。「Bunion」這個詞源自希臘文「蕪菁」,比喻大拇趾關節側面的突起物。

全球約有19%的人患有拇指外翻,女性患病率(23.74%)遠高於男性(11.43%),60歲以上長者患病率更高達22.7%。

拇指外翻的成因分析

先天因素

  • 遺傳體質:約60%與遺傳有關,許多患者有家族史。
  • 女性荷爾蒙:女性患者比例高達90%,與雌激素使韌帶鬆弛有關。
  • 扁平足:足弓支撐不足,步行時壓力集中於拇趾。
  • 關節過動症:韌帶與肌肉鬆弛,足部支撐力差。

後天因素

  • 不良穿鞋習慣:長期穿高跟鞋、尖頭鞋或尺寸不合的鞋子。
  • 炎症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肌肉病變等。
  • 長期負重:久站、久走導致足部壓力過大。
最新研究指出,基因才是拇指外翻的主要原因,不合適的鞋子會加重症狀,但並非主因!

拇指外翻的症狀與分級

主要症狀

  • 大腳趾外側關節突出,紅腫疼痛
  • 穿鞋時摩擦不適
  • 走路時大拇趾疼痛
  • 第一、二腳趾間磨擦,易生老繭
  • 足部平衡不佳,步態改變
  • 可能連帶引發小腿痛、膝關節外翻、骨盆歪斜、腰背酸痛

拇指外翻的分級

  1. 正常:拇趾外翻角度小於15度,蹠骨間角度小於9度。
  2. 輕微:拇趾外翻角度15-20度,蹠骨間角度9-11度。
  3. 中度:拇趾外翻角度20-40度,蹠骨間角度11-16度,拇趾多數已頂著第二趾。
  4. 嚴重:拇趾外翻角度超過40度,蹠骨間角度大於16度,拇趾已疊著其他腳趾。

拇指外翻的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 選擇寬楦頭、鞋內空間充足的鞋型,避免高跟鞋。
  • 使用分趾墊、矯正器、特殊鞋墊等足部輔具。
  • 物理治療:徒手調整、乾針治療。
  • 足部運動訓練:增強腳趾活動度與肌力。
注意:輔具無法讓拇指外翻恢復正常角度,錯誤使用反而可能惡化!

手術治療

  • 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或嚴重拇指外翻(角度超過40度)。
  • 現代手術多採微創或V形切骨術,恢復期短,效果佳。
  • 術後需積極復健:肌力訓練、靈活度訓練。

預防拇指外翻的方法

  • 選擇合適鞋型,避免尖頭鞋、高跟鞋。
  • 維持適當體重,減少足部壓力。
  • 扁平足者可使用鞋墊增加足弓支撐。
  • 定期進行足部運動,增強腳趾肌力:
    • 大拇趾外展運動:訓練外展姆肌,拉緊第一蹠骨。
    • 縮足運動:強化足部支撐力。
    • 腳踝外翻運動:穩定第一蹠骨基部。

2018年研究指出,結合上述三種運動訓練三個月後,拇趾外翻角度可減少約9度,疼痛明顯改善。

結語

拇指外翻雖然常見,卻能透過正確的知識與行動有效預防和改善。選對鞋、勤做運動、及早就醫評估,讓你的雙足健康又美麗!如有症狀,請及早諮詢專業醫師,避免病情惡化。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