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抽象畫是一種不以具象造型為主要表現形式,而透過線條、色彩、形狀與質感來傳達情感、觀念或純粹形式美的繪畫流派。它並非完整脫離現實,而是「從可見事物中提取內在本質或特質」並進行再構造,重點在於視覺語彙本身的張力與節奏。
當代抽象畫多元融合:數位媒材、裝置藝術、書法元素與跨文化資源共存,強調個人敘事、社會議題與實驗性技法。
流派 | 時間 | 代表藝術家 | 特色 |
---|---|---|---|
抒情抽象(熱抽象) | 1910s – 20s | 瓦西里·康丁斯基 | 強調直覺與情感;色彩如音符,線條如旋律 |
幾何抽象(冷抽象) | 1915 – 30s | 馬列維奇、彼得·蒙德里安 | 依據垂直與水平線構成純淨方塊;探尋純粹形式 |
抽象表現主義 | 1940s – 60s | 傑克森·波洛克、馬克·羅斯科 | 「行動繪畫」與「大色塊」並行,展現動態能量與深邃冥想 |
歐普藝術 / 極簡主義 | 1960s | 維克多·瓦薩雷利、唐納德·賈德 | 單色或重複形狀製造視覺錯覺;極簡語彙探討物件與空間的本質 |
當代多媒 / 跨界融合 | 1970s – 今 | Sean Scully、Callum Innes | 結合書法、裝置、數位媒材;強調藝術家個人經驗與社會脈絡 |
核心觀點: 抽象畫突破「可辨識形象」的限制,以視覺元素自成語彙,既是對「藝術本質」的探尋,也是人類情感與觀念的自由表達,其多元發展持續啟發當代創作與審美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