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彼得石:暴風雨寶石的神秘魅力全解析

彼得石:暴風雨寶石的神秘魅力全解析

什麼是彼得石?

彼得石(Pietersite)是一種稀有的隱晶質石英寶石,擁有獨特的「混亂貓眼」光效與多彩漩渦紋理。它主要產自中國河南與納米比亞,硬度約為7.0–7.5,常見於高檔珠寶設計與收藏圈。

產地與歷史

  • 1962年由南非農民Sydney Pieters於納米比亞首次發現,1964年正式命名。
  • 現今主要產地為中國河南與納米比亞。

礦物學特性

性質 描述
化學成分 二氧化矽(SiO₂),含青石棉包裹體
晶體結構 隱晶質集合體,纖維狀交織
硬度 7.0–7.5(摩氏硬度)
密度 2.66–2.78 g/cm³
折射率 1.54–1.55
光學現象 混亂「貓眼」效應(角礫狀青石棉包裹體引起)

顏色與外觀

  • 顏色:藍、灰藍、金黃、棕紅及多色混雜。
  • 紋理:漩渦或波浪狀,猶如暴風雨翻湧。
  • 中國產多為棕紅色系,納米比亞產偏藍色系。
  • 拋光後具絲質光澤,多角度下可見金色或橙色光帶。

切工與用途

  • 常切磨為凸圓形(cabochon),形狀有橢圓、圓形、水滴形等。
  • 主要用於戒面、吊墜、耳環、手鏈及男士袖扣等高級珠寶配飾。

保養與佩戴建議

  • 避免在洗澡、劇烈運動時佩戴,以防化學品或硬物損傷表面。
  • 建議使用溫和肥皂水及軟布清潔,勿用超聲波或蒸汽清洗。
  • 常佩戴可借皮膚油脂維持光澤,長期存放易顯黯淡。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