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與發展
1872年,英國人 Hiram Codd 為了解決汽水瓶漏氣問題,發明了以玻璃珠封口的彈珠汽水瓶。這項發明旨在改善之前使用軟木塞封口時常見的漏氣問題,從而更好地保存飲料的風味。
1876年,蘇格蘭裔藥劑師兼企業家阿歷山大‧卡梅倫‧西姆將彈珠汽水引入日本,最初提供青檸和檸檬口味。彈珠汽水的日文名稱「ラムネ」(Ramune)源自英文「lemonade」(檸檬水)的音譯。
傳播與流行
1884年,彈珠汽水正式傳入日本。在二戰期間,這種清涼飲料深受日本海軍喜愛,甚至在軍艦上設有生產設備。
1895年,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的開始,彈珠汽水傳入台灣。在台灣,第一家汽水廠——七星汽水廠於宜蘭蘇澳冷泉的七星山下成立,開始生產彈珠汽水。
設計特點
彈珠汽水的瓶身設計獨具特色:
- 小巧的玻璃瓶身,方便單手握持。
- 瓶口有一顆玻璃珠,靠瓶內二氧化碳的壓力頂住瓶口,防止漏氣。
- 瓶頸兩側內凹,防止彈珠掉入瓶底。
飲用時,需要使用特殊的開瓶器將玻璃珠壓入瓶內。
現代發展
儘管彈珠汽水曾因新飲料的出現和塑料瓶的普及而式微,但在20世紀末的懷舊風潮中重返市場。現代版本的彈珠汽水採用 PET 材質的瓶身,更輕便且不易碎。除了傳統的檸檬口味,現在還有香瓜、草莓、橘子等多種新口味。
在日本,受中小企業分野調整法規定,彈珠汽水的生產僅限於中小企業。這種獨特的飲料不僅是一種解渴的選擇,也成為了文化符號,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