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小腿必知穴位地圖|舒緩、保健一次掌握

小腿必知穴位地圖|舒緩、保健一次掌握

小腿穴位分布於多條經絡,適當刺激可促進循環、利水消腫、舒筋活絡及調理脏腑。以下整理常用穴位定位、功效及適應症,助你居家自我保健與按壓參考:

穴位名稱 經絡 定位(取穴) 主要功效 適用症狀
足三里 (ST36) 足陽明胃經 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側1橫指處 健脾和胃、增強免疫、促進消化 胃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下肢乏力
承山 (BL57) 足太陽膀胱經 小腿後側腓腸肌兩肌腹交界凹陷處(踮腳可見) 舒筋活絡、緩解痙攣 小腿抽筋、坐骨神經痛、腰腿痛
陽陵泉 (GB34) 足少陽膽經 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疏肝利膽、緩解痙攣 脅痛、膽囊炎、膝關節腫痛
陰陵泉 (SP9) 足太陰脾經 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健脾利濕、調理泌尿 水腫、小便不利、腹脹
三陰交 (SP6) 足太陰脾經 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調和肝脾腎、婦科要穴 月經不調、失眠、水腫
懸鐘 (GB39) 足少陽膽經 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通經活絡、緩解痙攣 頸肩痛、偏頭痛、下肢麻木
豐隆 (ST40) 足陽明胃經 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脊外側兩橫指處 化痰祛濕、調理代謝 痰多咳嗽、肥胖、高血脂
委中 (BL40) 足太陽膀胱經 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 通絡止痛、緩解腰痛 腰背痛、膝關節痛、坐骨神經痛
血海 (SP10) 足太陰脾經 髕骨上緣內側1~2寸處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月經不調、瘀血腫痛
崑崙 (BL60) 足太陽膀胱經 外踝後方凹陷處 通利關節、緩解疼痛 頸項強痛、足踝扭傷

小腿穴位的主要功能

  • 促進循環、消腫:三陰交陰陵泉,有助利水及改善下肢浮腫。
  • 舒筋活絡、止痛:承山委中陽陵泉懸鐘,協助緩解抽筋、酸痛與關節不適。
  • 脏腑調理:足三里豐隆三陰交,對腸胃、代謝、婦科等常見問題有調節作用。
  • 全身保健:持續按摩有助增強免疫力、促進睡眠及減緩疲勞。

居家按摩建議

  1. 每日1~2次,每個穴位按壓3~5分鐘
  2. 以拇指或指關節中等力度點按或畫圈,至局部稍有酸脹感為佳。
  3. 孕婦勿按三陰交等活血穴。皮膚破損、嚴重疼痛勿用力。
※ 穴位按摩僅作日常舒緩保健參考,嚴重不適請諮詢醫師或中醫師。如欲針灸或艾灸,應遵專業指導。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