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致命國策:蘇洵對亡國的深刻警示
作者簡介
《六國論》是北宋政論家蘇洵的經典政論文。作者相當於當時的「時政觀察家」,
以戰國六國滅亡史事,警誡北宋不要重蹈覆轍。
原文與語譯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滅亡不是因為軍隊不強,作戰不得法,而是弊病出在討好秦國。賄賂秦國導致國力虧損,這就是滅亡主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賄賂秦國嗎?」我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其它國賄賂而亡。」缺乏強力盟友,無法自保,所以說「病根在賄賂秦國」。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秦國除了用武力攻打外,小則得鄉邑,大則得城池,所得遠超戰爭勝利百倍。諸侯失地因賄賂損失亦多於戰敗。可見秦國最想要、諸侯最害怕的,都不是戰爭。祖先辛苦得來的土地,子孫竟然輕易給人,如棄草芥。今天割五城,明天割十城,才能暫時安睡,結果秦軍又至。諸侯土地有限,秦國貪婪無窮,奉獻越多,只會加速滅亡。「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的比喻十分恰當。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齊國未曾賄賂秦國,終究還是跟著滅亡,原因是依附秦國卻不助其餘五國。燕、趙本有遠見且堅守本土,道義上不賄賂秦,所以雖是小國卻較晚滅亡。可惜後來燕王用刺客,趙國李牧被讒害,終致亡國。假使各國能團結愛地,齊國不投秦,良將健在,也許興亡局面就不如此不可扭轉。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把用來賄賂秦國的土地用來任用天下賢臣,換用事奉秦國的心思禮遇奇才,大家齊心西向討伐秦國,秦國都要吃不下飯了!可惜有如此有利形勢,卻受秦國累積的威勢脅迫,不斷割地,逐步走向滅亡。為政者切勿讓國家落入這種局面!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與秦皆為諸侯,雖然弱於秦,依然有不賄賂秦國而勝之的可能。假如掌有一統天下還步六國後塵,那恐怕連六國都不如了!
文章主旨
蘇洵透過分析六國滅亡原因——「弊在賂秦」,勸誡君王莫重蹈和親輸幣政策之覆轍。全篇以歷史借鏡現實,強調團結、守土、知恥的重要性。
寫作手法與修辭
常用舉例、對比、設問、感嘆、比喻(如「抱薪救火」)等方式深化論證與警示效果。
Q&A 常見問題與解答
Q1:為什麼六國滅亡主要歸咎於賂秦?
A1:割地賄秦削弱自身國力且失聯合抗秦之機,反強秦意志,是滅亡主因。
Q2:文章如何借古諷今?
A2:《六國論》表面討論戰國六國,實則諷刺北宋對外委曲求全政策,勸諫要以史為鑒自強自立。
Q3:抱薪救火是什麼意思?
A3:以抱柴救火,比喻用錯誤方式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嚴重,此處指以土地賄秦只會更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