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倒翁」名稱的來歷,民間流傳一則與春秋楚國卞和有關的故事。卞和獻璞玉兩度被誤斷,雙腿被斬,後楚文王發現其堅持與誠信,稱讚他為「扳不倒之翁」。雖然古籍無直接記載,但這個故事賦予不倒翁堅毅不屈的精神象徵。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不倒翁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當時稱為「捕醉仙」、「勸酒胡」或「酒胡子」,主要作為劝酒工具。《唐摭言》與宋代窦革《酒譜·酒令》均有記載:「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禺人轉之以指席者。」明代徐文長有詩:「烏紗玉帶儼然官,此翁原來泥半團;忽然將你來打碎,通身上下無心肝。」清代趙翼《陔餘叢考》也記錄:「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做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這些都證明不倒翁自古流傳至今。
關於「不倒翁」名稱的來歷,民間流傳一則與春秋楚國卞和有關的故事。卞和獻璞玉兩度被誤斷,雙腿被斬,後楚文王發現其堅持與誠信,稱讚他為「扳不倒之翁」。雖然古籍無直接記載,但這個故事賦予不倒翁堅毅不屈的精神象徵。
岡布茨(Gömböc)是一種只有一個穩定和一個不穩定平衡點的特殊物體,質量均勻分布。2006年匈牙利學者證明其存在,解決了阿諾爾德的猜想。岡布茨形狀極為嚴苛,製作困難。這一發現也解釋部分陸龜如何靠自身殼形自動翻正,展現自然界的奇妙設計。
不倒翁無論如何都能重新站立,象徵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在中國傳統中,也寓意做事要適中、平衡。先秦時期甚至有類似不倒翁的「飲器」提醒飲酒適度,反映深厚的平衡哲學。
五代十國宰相馮道因善於在政局變化中自保,被稱為「官場不倒翁」。清代有大官收到門生送來一盒不倒翁,最大一隻貼其名字,並附詩:「頭銳能鑽,腹空能受,冠帶尊嚴,面和心垢,狀似易倒,實立不扑。」巧妙諷刺了官場「不倒翁」人物。
日本的不倒翁稱為「達摩」,源於禪宗祖師達摩祖師。達摩不倒翁多為紅色,象徵健康長壽與開運。購買時先畫左眼許願,願望實現後再畫右眼。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願望,如紅色健康、黑色招財、白色純潔等。群馬縣高崎市是著名產地,每年舉辦達摩市集,成為日本文化中重要的吉祥物。
不倒翁作為結合物理原理的玩具,廣泛用於科學教育,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重心、平衡與力矩。現代不倒翁材質多樣,從傳統紙泥到木頭、塑膠、金屬、葫蘆等,設計創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