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貓屎咖啡,又稱麝香貓咖啡,是全球最昂貴的咖啡品種之一,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和風味特點在咖啡愛好者中享有盛譽。這種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代表了一種文化現象,同時也引發了關於動物福利的爭議。本報告將全面探討貓屎咖啡的起源、製作過程、風味特點、市場價值以及相關的倫理問題。
貓屎咖啡的正式名稱為「麝香貓咖啡」,在印尼語中稱為 Kopi Luwak(Kopi意為咖啡,Luwak意為麝香貓)。在英語中則被稱為「civet coffee」,在菲律賓有多種稱呼,如 kape motit、kape alamid、kape melô 和 kape musang。
這種咖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初的印尼殖民時期。當時荷蘭人在印尼殖民地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島建立了大規模的咖啡種植園,並嚴格禁止當地居民採摘和食用咖啡果實。聰明的當地人意外地發現,野生麝香貓會進入咖啡園食用成熟的咖啡果實,而排出的糞便中含有完整的咖啡豆。經過清洗和加工後,這些咖啡豆沖泡出來的咖啡具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此後,這種特殊的咖啡逐漸傳開,甚至成為荷蘭貴族的珍品。
傳統製作貓屎咖啡的方法是在野外收集野生麝香貓的糞便。麝香貓是一種夜行性動物,會挑選最成熟、最甜的咖啡果實食用。牠們能夠消化咖啡果實的果肉,但無法消化堅硬的咖啡豆,因此會將咖啡豆完整地排出體外。
製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人工飼養麝香貓生產咖啡豆的方法逐漸流行。農民會捕捉麝香貓並在籠中飼養,強制餵食咖啡豆,以增加產量。這種方法雖然提高了產量,但也引發了一系列動物福利問題。
貓屎咖啡之所以備受推崇,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風味。當咖啡豆經過麝香貓的消化系統時,發生了一系列生化變化:
根據咖啡專家的描述,貓屎咖啡具有以下風味特點:
在一項使用特種咖啡協會(SCA)方法進行的杯測中,貓屎咖啡在多個方面獲得了高分:香氣得分7.93,風味得分7.85,餘韻得分7.78,酸度得分7.55,醇厚度得分7.97,平衡度得分7.82,總平均分達到84.50,這一分數將其歸類為高品質的特種咖啡。
然而,並非所有咖啡專家都對其評價很高。美國特種咖啡協會(SCAA)表示,「業界的共識是它嘗起來很差」,有專家評論稱貓屎咖啡「像是爛掉的、沒有生命的味道」。這種評價差異可能與個人口味偏好以及咖啡的來源和品質有關。
貓屎咖啡以其稀缺性和獨特性成為全球最昂貴的咖啡之一。價格數據顯示:
根據市場研究數據,2024年全球貓屎咖啡市場規模達到75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增長至115.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4.9%。
不同品牌和形式的貓屎咖啡價格差異很大:
隨著貓屎咖啡的聲名鵲起和商業價值提升,大量野生麝香貓被捕捉並非人道飼養,引發了嚴重的動物福利問題:
根據動物保護組織PETA的報導,高達80%標榜為「野生來源」的貓屎咖啡實際上是通過殘忍圈養條件下的麝香貓生產的。
由於貓屎咖啡價格高昂,市場上存在大量假冒產品。消費者很難辨別真正的野生貓屎咖啡,也無法確認其生產過程是否符合動物福利標準。專家指出,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認定真正的野生貓屎咖啡。
科學研究表明,貓屎咖啡在成分上確實與普通咖啡有所不同:
研究還發現,咖啡豆的化學成分受到年份和天氣條件的影響,而產地和收穫後處理方式的影響相對較小。
隨著人們對動物福利問題的日益關注,一些替代貓屎咖啡的方法已經開始出現:
動物保護組織呼籲消費者避免購買貓屎咖啡,選擇其他不涉及動物福利問題的咖啡產品。
貓屎咖啡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風味特點成為世界咖啡文化中的一個特殊存在。從歷史上偶然發現的美味佳品,到如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市場,貓屎咖啡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人類對獨特咖啡體驗的追求。
然而,隨著商業化程度的提高,貓屎咖啡的生產過程引發了嚴重的動物福利問題。大量麝香貓被非人道地飼養,引起了全球動物保護組織的關注和批評。這種對美味與倫理之間的平衡思考,促使人們尋找更為可持續和人道的咖啡生產方式。
作為消費者,在追求特殊味覺體驗的同時,也應當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對動物福利的影響。在咖啡市場不斷創新的背景下,尋找既能滿足味蕾要求又符合倫理標準的咖啡產品,將是未來咖啡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