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虱咬全攻略:識別、防治與預防一次看懂!

虱咬全攻略:識別、防治與預防一次看懂!

一、虱子種類與叮咬特點

虱子類型 常見寄生部位 叮咬症狀 特殊表現 主要傳播途徑
頭虱
(Pediculus humanus capitis)
頭皮、頸部、耳後
  • 強烈搔癢,抓癢可見紅色小丘疹
  • 可見活虱或黏附於髮幹的蟲卵
首次感染搔癢延遲出現(4–6週);抓癢後紅腫可繼發細菌感染 頭對頭直接接觸;共用髮飾、枕頭等
體虱
(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
衣物縫隙及貼身皮膚(頸部、肩膀、腰部、腋窩等)
  • 夜間、寒冷時段更劇烈搔癢
  • 叮咬處可見血跡或硬皮
可傳播斑疹傷寒、回歸熱等病原體;皮膚長期受侵可變厚、變色 接觸被感染衣物或床品;擁擠不潔環境
陰虱
(Pthirus pubis)
陰部毛髮及體毛粗糙處
  • 生殖器區強烈搔癢
  • 紅色或淡藍色斑點
  • 衣物上可見黑色粉末(虱糞)
可擴散至胸部、腋窩、睫毛等;兒童眉睫處感染提示虐待可能 性接觸;共用床單、毛巾或內衣

二、虱咬後的處理與治療

1. 物理去除

  • 頭虱:使用細齒虱梳每天至少梳濕髮二次,去除活虱及蟲卵。
  • 體虱:脫下所有衣物,用熱肥皂水洗滌並高溫烘乾;枕套、床單同樣處理。
  • 陰虱:剃除局部毛髮後配合同步用藥;兒童眉睫處感染應由醫療專業人士處理。

2. 藥物治療

  • 非處方殺虱洗劑/乳膏:含有吡蟲啉、丙炔菊酯等成分,按照說明反覆用藥以確保蟲卵徹底清除。
  • 局部抗組胺或類固醇軟膏:用於緩解搔癢和消炎;如有繼發感染,需塗抹紅黴素等抗生素軟膏。

3. 併發症處理

  • 抓癢過度易導致皮膚破損與細菌感染,出現紅腫化膿應及時就醫,必要時口服或外用抗生素。

三、環境與物品消毒

  • 煮燙/乾熱/熨燙:50℃熱水煮30分鐘;乾熱65–85℃保持30–60分鐘;熨斗燙衣後趁熱收納。
  • 冷凍法:零下15℃凍7小時可滅成蟲及幼蟲;零下20℃凍9小時可滅虱卵。
  • 化學防治:對衣物、縫隙噴灑0.1%合格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對寵物定期用0.25–0.5%氯菊酯粉劑處理。

四、預防措施

  • 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洗內衣及床品;衣物高溫洗滌並烘乾。
  • 避免共用:不共用梳子、帽子、圍巾、頭戴耳機;頭對頭、性接觸時應保持規範。
  • 環境清潔:定期吸塵、清洗沙發及地毯縫隙;對二手家具和行李衣物保持警惕。
  • 性健康管理(針對陰虱):有症狀者及其性伴侶均應同時治療,並避免性接觸直至徹底治癒。
小提醒:準確識別虱子類型、及時物理與藥物並用,配合環境消毒和嚴格預防,可有效緩解搔癢、消除寄生,並防止再感染。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