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葫蘆:從神奇植物到吉祥象徵,跨越千年的文化與實用傳奇

葫蘆:從神奇植物到吉祥象徵,跨越千年的文化與實用傳奇

葫蘆的科學特性與生物分類

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是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屬於葫蘆科(Cucurbitaceae),與黃瓜、南瓜、西瓜等同科。葫蘆科植物全球約有110-118個屬、825個種,中國大陸有32屬154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

形態特徵與生長習性

植株特徵

葫蘆為攀援型植物,根系發達,蔓長可達3~4米,分枝性強。茎蔓細長柔韌,上被白色茸毛,具有分叉卷鬚幫助攀附。

葉片特徵

葉片大,單葉互生,呈心形或腎形,邊緣有尖齒,被茸毛,葉柄長16-20公分,頂端有腺體。

花朵特徵

花為單性花,雌雄異花同株,白色,夜間或清晨開放。雄花多於雌花,花瓣5片。

果實特徵

果實形狀多變,有長瓠、杓蒲、細腰葫蘆及觀賞葫蘆等。幼果可食,成熟後果皮木質化,內含多數白色扁平種子。

分布與馴化歷史

葫蘆原產於非洲,是人類最早馴化的植物之一,考古證據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0年。現今分布於全球熱帶、溫帶地區。中國長江流域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已有葫蘆種子出土。

葫蘆的多重用途

食用價值

幼果可食,味清淡,富含維生素C及礦物質。可煮湯、炒食,日本亦有曬乾食用。藤與葉亦可食。

實用器具

木質化的葫蘆果實是天然容器,可盛水、酒、糧食。中國傳統婚禮用一對葫蘆(巹)合巹成禮,象徵結合。

《禮記‧昏義》:「共勞而實,和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醫藥用途

《神農本草經》記載葫蘆利尿消腫,《本草綱目》詳述葫蘆蔓、花、子皆可入藥。現代醫學將葫蘆素用於解毒清熱、治療肝炎等。

裝飾與樂器

葫蘆可製成樂器如笙、葫蘆絲,也常作為雕刻、擺設。大洋洲及南亞地區原住民會雕刻葫蘆作為日用品或飾品。

葫蘆的文化與歷史意義

宗教與神話象徵

葫蘆在多民族神話中常為創世或救災的象徵,如彝族、土家族的洪水神話。聞一多認為「葫蘆」正是人類再造神話的核心。

風水與吉祥象徵

中國傳統視葫蘆為避邪納福之物,因「葫蘆」與「福祿」諧音,且多籽寓意多子多孫。常見於屋脊、門窗、寺廟作裝飾。

道教文化中的葫蘆

道教認為葫蘆可凝聚氣、裝丹,並作為法器。許多神仙形象(如鐵拐李、濟公)常配戴葫蘆。

結語

葫蘆以其多用途、藥用價值與深厚文化象徵,成為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的植物之一。它不僅是生活的實用器物,更是吉祥、長壽與繁衍的美好象徵,跨越千年,依然在現代社會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