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膠的定義與起源
花膠是大型魚類的魚鰾經乾製而成的產品。魚鰾是魚類控制在水中浮沉升降的器官,由於藏在魚的肚內,故又名魚肚或魚膠。優質的花膠乾品色澤金黃通透,舉起朝光細看,可見皺摺與白色細紋,含豐富天然膠質,因此得名「花膠」。
花膠的歷史演變
花膠在亞洲的食用歷史悠久,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齊民要術》,當時記載了漢武帝食用石首魚鰾的情況。在唐代,花膠已成為朝廷貢品,《新唐書》記載,吳郡(今蘇州市)每年向朝廷進貢「壓胞」(即花膠)僅有七斤,可見其稀貴。
在古代,花膠無疑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美食。到了明代,隨著沿海漁業的發展,特別是作為花膠取材來源的石首魚捕獲量顯著上升,花膠的產量水漲船高,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清代時,花膠成為了較為常見的滋補品,流通在市井巷陌、魚行菜市。
現代社會,隨著漁業發展、物流儲藏技術改進以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花膠的價格漸漸變得親民,成為大眾化的高性價比滋補品。不過,花膠在區域認知上仍有差異,在廣東沿海、港澳、福建及江浙一帶較為流行,而在東北以及內陸一些地方,則較為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