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海洋巨型奇葩:翻車魚的秘密世界全解密!

海洋巨型奇葩:翻車魚的秘密世界全解密!

翻車魚:海洋中的奇特巨人

翻車魚是海洋中一種極為特殊的生物,以其巨大的體型和奇特的外形聞名於世。這種魚類不僅是現存最大的硬骨魚之一,還擁有驚人的繁殖能力和獨特的生態習性。近年研究顯示,翻車魚的生態地位比過去認知的更為複雜,而其族群數量正面臨下降趨勢,已被列為易危物種。本報告將全面介紹這種海洋巨人的各個方面,從其分類地位到保育狀況,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這一海洋奇葩。

分類與命名

翻車魚(學名:Mola mola)屬於魨形目翻車魨科,是該屬的模式種。除了翻車魚外,同科還包括南方翻車魚、矛尾翻車魨和長翻車魨等物種。在台灣,這種魚還有多種俗稱,如翻車魨、曼波魚、蜇魚或海蟲(澎湖地區稱法)。

翻車魚的多種命名都與其特殊外形有關。其學名中的「Mola」是拉丁文「石磨」的意思,因其灰色、粗糙的皮膚和圓形的身體很像石磨。英文名「Ocean Sunfish」(海洋太陽魚)則源於它們喜歡在海面上晒太陽的習性。在世界各地,翻車魚還有許多有趣的稱呼,如荷蘭語、葡萄牙語、法語等多國語言中均稱之為「月亮魚」;在德國也被稱為「漂浮的頭」;在波蘭語中被稱為「孤獨的頭」,因其沒有真正的尾巴。

形態特徵

翻車魚是體型最為龐大的硬骨魚類之一,其外形極為特殊。成年翻車魚的平均長度約為1.8米,背鰭到臀鰭的長度可達2.5米,體重通常在247至1000公斤之間。最大紀錄的個體長度達3.3公尺,鰭展長4.2公尺,重量高達2300公斤。在日本發現的一條Mola alexandrini(南方翻車魚)長2.7米,重達2.3噸(5,071磅)。

翻車魚的身體高而側扁,呈卵圓形,整體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魚頭。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沒有真正的尾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圓形的假尾鰭(舵鰭)。背鰭和臀鰭高大呈鐮刀形,展開可超過身長;而胸鰭則相對短小,呈圓形。

翻車魚的皮膚粗糙且厚實,厚度可達7厘米,常附著大量寄生物。體色通常背側為灰褐色,腹側為銀灰色或白色,體側帶有細小斑點。雖然翻車魚屬於硬骨魚,但其身體主要由軟骨組織支撐,這使得它能長到其他硬骨魚無法達到的體型。翻車魚的牙齒融合成喙狀結構,使它們無法完全閉合嘴部。

分布與棲息環境

翻車魚是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海洋的原生物種,分布範圍廣闊。研究顯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翻車魚在基因型上有較大差異,但南北半球個體之間的基因差異很小。

在台灣,翻車魚主要分布於東部、南部和東北部海域,尤其在花蓮和台東一帶較為常見。根據台灣花蓮七星潭海灣的捕獲記錄,該地區是翻車魚出現頻率較高的地點之一。

翻車魚通常生活在溫度高於12°C的水中,長時間處於12°C或更低溫度的環境下可能導致其迷失方向並最終死亡。然而,近期研究發現,花紋翻車魨的棲息溫度範圍更廣,可從5°C至30°C不等,棲息深度甚至可達1100公尺。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認為翻車魚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上曬太陽,但實際上成年翻車魚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超過200公尺的深處積極狩獵,主要活動於海洋中的透光帶與中層帶。標識放流研究也顯示,花紋翻車魨待在海水面的時間較少,主要偏好棲息於深度100公尺以下的水域。

生態習性與行為

翻車魚的游泳方式非常獨特。與大多數魚類不同,翻車魚主要通過擺動其背鰭和臀鰭進行游動,就像劃船一樣,而使用舵鰭來轉向。由於這種游泳方式效率不高,翻車魚的游速較慢,每小時僅能游2-3公里,甚至比人類步行速度還慢。

雖然早期研究表明翻車魚主要隨洋流移動,但有記錄顯示,翻車魚可以每天以3.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主動游動26公里。此外,當捕食或躲避捕食者時,它們也能快速移動,甚至能垂直躍出水面。

翻車魚經常在水面附近游泳,其突出的背鰭有時會被誤認為是鯊魚的背鰭。它們有時會在水面上側著身子游泳,將盡可能多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下。這種行為可能是一種補充熱能的方法,幫助翻車魚潛入更深更冷的水域中獲取食物。

翻車魚通常獨居,但偶爾也會成對出現或形成小群體。由於翻車魚的皮膚常被寄生蟲侵襲,它們會邀請小型魚類甚至鳥類來清理寄生蟲,有時還會跳出水面高達3米,嘗試甩掉這些寄生物。

食性與捕食行為

關於翻車魚的食性,長期以來存在一些誤解。過去認為翻車魚主要以水母為食,但最新研究表明其食性遠比想像的複雜多樣。

根據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的研究,翻車魨科魚種的食物不僅限於水母。DNA胃內容物分析顯示,翻車魚是廣泛的肉食動物,其食物包括浮游生物、小魚、魷魚和甲殼類等,水母僅占其食物的約15%。

不同種類的翻車魨科魚類還表現出食性上的資源分配:翻車魨屬魚種基本上以水母為主食,並會在大洋中表水層中攝食其他物種;矛尾翻車魨則以海樽類為食,也會攝食底棲生物;而在波紋長翻車魨的胃中發現了甲殼類、魷魚等物種,但未發現水母。

這種食性的多樣化可能與翻車魚的生活習性有關。幼年翻車魚傾向於攝食底棲生物,包括能游泳及逃避的魚類或頭足類,這表明翻車魚具備一些獵捕食物的技巧。

生命週期與成長

翻車魚的生命週期充滿了驚人之處,尤其是其繁殖能力和成長速度。

繁殖方面,翻車魚可能是產卵數量最多的脊椎動物。雌性翻車魚可產下多達3億枚卵,遠超其他已知脊椎動物。翻車魚將卵產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卵非常小且數量龐大。研究發現,翻車魚的卵巢中的卵母細胞以不同階段發育,暗示這種魚可能是多次產卵的生物。

成長方面,剛孵化的翻車魚幼體只有2.5毫米長,重量不到1克。然而,其成長速度驚人,體重增長倍數可達10的8次方,被稱為「世界海洋魚類的生長冠軍」。從幼體到成魚,翻車魚的體型可增大約6000萬倍,是所有脊椎動物中最極端的體型變化。蒙特雷灣水族館曾有一條年輕的翻車魚,在15個月內從26公斤增重至399公斤,成長為高度接近1.8公尺的個體。

幼年翻車魚的外形與成年個體顯著不同,擁有較大的胸鰭和尾鰭,並且有著成年翻車魚所沒有的刺狀突起,這點類似於其近親四齒魨。幼年時期,翻車魚會聚集成群以提高安全性,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轉為獨居生活。

關於壽命,人工飼養的翻車魚可以活到10年以上,但野外壽命尚不明確。日本鴨川海洋世界曾飼養同一條翻車魚超過10年。根據對飼養個體的重複測量所得出的生長曲線估計,總長3米的翻車魚大約有20年的年齡。

面臨的威脅與保育狀況

儘管翻車魚體型龐大,但它們面臨著多種自然和人為威脅。

成年翻車魚因體型龐大和皮膚厚實,天敌相對較少,但仍會被虎鯨、大型鯊魚和海獅捕食。而年幼的翻車魚則更容易被藍鰭鮪魚和鯕鰍等掠食者捕食。

然而,更嚴重的威脅來自人類活動。翻車魚常被流刺網、定置網等漁具意外捕獲。另外,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特別是類似於水母的塑膠袋,會被翻車魚誤食,導致餓死。

根據漁獲記錄,翻車魚族群數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且這種下降與其高混獲率有關。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翻車魨列為易危等級物種。

為了更好地保護翻車魚,研究人員正在努力了解其食性與資源分配情形,以及與環境獵物間的關係。通過解析其食物的高密度分布區域,可以標記出翻車魨的高風險棲息地,並建議延繩釣作業避開這些區域,減少混獲風險。

與人類的關係

翻車魚與人類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漁業利用和生態旅遊方面。

在台灣,特別是東部地區,翻車魚被視為珍貴的食用魚類。台灣東部地區曾將其作為特色美食大力推廣,甚至將其中文名從「翻車魚」改為更具吸引力的「曼波魚」。2003年起,花蓮市開始舉辦「曼波魚季」活動,該市因此被稱為「曼波魚城」。

翻車魚的各個部位都有食用價值:魚腸(龍腸)被視為珍品,魚肉適合紅燒、煮或炸。然而,翻車魚體內可能含有毒素,因此歐盟已禁止銷售翻車魚相關產品。

除了食用價值外,翻車魚獨特的外形和行為也使其成為海洋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有專家建議,考慮到翻車魚族群的下降趨勢,應以保育為優先,發展「與曼波魚共游」的生態旅遊模式,創造經濟收益的同時實現生態保育,達成雙贏目標。

隨著人們對海洋生態保育意識的提高,翻車魚作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其保護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深入研究其生態習性和保育需求,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這一海洋奇葩,確保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持續發揮作用。

結論

翻車魚作為海洋中的巨型生物,以其獨特的外形、驚人的繁殖能力和特殊的生態習性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著重要地位。近年來的研究不斷更新人們對這種神秘海洋生物的認識,特別是在其食性、深水活動和棲息環境方面。

然而,由於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等人為因素,翻車魚的族群數量正面臨下降趨勢,已被列為易危物種。這提醒我們必須加強對翻車魚及其棲息環境的保護。

未來的研究和保育工作應進一步明確翻車魨科各魚種的生態及分布等相關資料,作為漁業資源管理的依據。同時,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遊模式,既能創造經濟價值,又能促進公眾對這一物種的了解和保護意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