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 植株高度可達1米
- 茎直立或半攀緣,圓柱形,多分枝,具縱棱
- 嫩茎呈紫紅色,無毛或略有疏毛
- 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4-10厘米,寬2-6厘米
- 葉面常帶有紫藍色或暗紅色的V形淺斑
- 花序頭狀,常排成圓錐狀
- 花白色或淡紅色,花期為7-9月
- 果實為瘦果,寬卵形,黑色,包裹在肉質藍黑色宿存花被內,果期8-10月
分佈與生長環境
火炭母主要分佈於中國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地區,以及陝西、甘肅等省。主要產地包括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湖北、福建和江西等地區。
這種植物喜溫暖濕潤的環境,適合生長在疏鬆富含腐殖質的壤土中,常見於丘陵地帶向陽草坡、林邊、路旁等濕潤土壤。
用途
- 食用價值:
- 嫩茎葉可食用,生食味酸帶甜
- 成熟果實可作為野外零食,帶有淡淡的酸澀味
- 果實可與生米一起烹煮,味道清香甘甜
- 藥用價值:
- 全草入藥,中藥名為"火炭母"
- 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活血舒筋、平肝明目等功效
- 主治痢疾、黃疸、泄瀉、咽喉腫痛、風熱咽疼等症狀
- 生態價值:是紅邊黃小灰蝶和藍金花蟲的食源植物
藥理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火炭母具有以下作用:
- 抗菌
- 抗乙型肝炎病毒
- 降壓
- 抑制中樞
民間應用
- 製作轉骨湯:取根部與雞肉或豬肉一起煮湯
- 治療跌打損傷:將葉片煎煮或搗汁使用
- 緩解發燒或腹瀉:煎煮葉片服用
- 製作野茶:取嫩茎和葉煮茶
火炭母是一種多功能的植物,不僅在傳統醫學中有重要地位,也是野外求生的良好食材。它的多樣化用途和廣泛分佈使其成為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植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