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運費劃一香港地區:港幣20元 台灣地區:港幣40元

限時兩件以上八五折,購買滿港幣$850元免運費,適用香港及台灣地區

現貨商品即日至2個工作天內香港發貨:訂購商品預計10月25日前香港發貨

運費劃一香港地區:港幣20元 台灣地區:港幣40元

限時兩件以上八五折,購買滿港幣$850元免運費,適用香港及台灣地區

現貨商品即日至2個工作天內香港發貨:訂購商品預計10月25日前香港發貨

運費劃一香港地區:港幣20元 台灣地區:港幣40元

止於至善:追求完美的儒家智慧

止於至善:追求完美的儒家智慧

出處與背景

“止於至善”出自《大學》,這部經典被視為儒家學派的基礎文獻之一,強調個人德行的修養和社會的和諧。原文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概括了大學教育的核心理念,強調了個人品德的提升、對他人的影響以及追求道德的完美。

解釋與意義

“止於至善”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 廣義:泛指在各種事務上不斷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最好。這種追求不僅限於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包括在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面的努力。
  • 狹義:專指在德性上不斷追求圓滿,強調個人的自我提升和對他人的幫助。這種理解更強調道德的內涵,認為每個人都應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並在此基礎上影響他人。

文化影響

“止於至善”不僅是個人修養的目標,也是許多教育機構的校訓,象徵著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例如,香港的崇基學院便以此為校訓,寓意著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即在德性和學術上不斷追求完美。

“止於至善”強調的是一種理想的追求狀態,既是個人道德修養的目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對德行的重視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