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極致品味:功夫茶的藝術與文化

極致品味:功夫茶的藝術與文化

功夫茶概述

功夫茶,又稱工夫茶,字面意思為「以技巧煮茶」,是一種源自閩南與潮汕地區的傳統茶飲技藝。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功夫茶的核心精神在於「工夫」二字——指泡茶需細緻、精微,對茶葉選料、烘焙、器具與沖泡手法皆有嚴格要求。

  • 最早文字記載可見於清代彭光斗的《閩瑣記》(1766年),描寫龍溪小壺小杯飲烏龍之妙。
  • 潮州人將其技藝口耳相傳,至清中期已臻成熟,並擴散至香港、台灣、東南亞等地。

核心茶具

功夫茶講究「小而精」,常用茶具如下:

茶具 功能描述
茶爐 小型炭爐或現代酒精爐,用於持續燒水
茶壺(沖罐) 多用宜興紫砂小壺(容量約75–150毫升),壺身扁圓有利於茶香聚攏
蓋碗 多人場合代替紫砂壺,出水快、去渣易,但留香稍差
茶杯 小口淺薄,常用景德鎮白瓷「若琛杯」或「白果杯」,冬用「仰鐘杯」、夏用「反口杯」等品類
茶洗 三件套,用於溫杯、洗壺及盛棄水和茶渣
茶盤 承載茶具並匯集棄水,可選龍泉青瓷或官窯素瓷
水瓶、水勺 儲備用水與分裝開水
扇(羽扇) 搧炭爐,調節火候
竹夾、茶箸 夾取茶葉與茶渣

沖泡步驟與禮儀

功夫茶的沖泡流程精細,常見稱謂及要領如下:

  1. 白鶴沐浴(溫杯/洗杯):用沸水燙洗茶具,既消毒又增溫。
  2. 烏龍入宮(置茶):茶與水比例約1∶20,茶量3–8克/100毫升。
  3. 懸壺高沖(醒茶):開水初沸(100°C)以高沖方式泼入茶壺,使茶葉翻騰,喚醒茶香。
  4. 春風拂面(刮沫):用壺蓋輕刮浮沫,保持茶湯清澈。
  5. 關公巡城(倒茶):以逆時針方向(右手持壺)快速循環注湯,保證每杯茶湯濃淡一致。
  6. 韓信點兵(點茶):當壺內茶水將盡,依次點滴最後濃湯於各杯,確保餘量均勻。
  7. 賞色嗅香(聞香):先觀茶色,再嗅茶香,感受茶湯韻味。
  8. 品啜甘霖(品飲):以小口淺啜方式入口,細品香味及回甘。

飲禮方面,主人以雙手奉茶,客人亦應以雙手接杯並回禮稱「食茶」,體現尊重與雅致。

特色與文化意義

  • 高葉水比:濃度高、耐多次沖泡;一般可續沖6–12次直至茶味漸淡。
  • 器具精巧:小壺、小杯使茶香與滋味更集中,也便於茶藝表演。
  • 禮儀融合:既是日常社交工具,也是待客敬賓的重要方式。
  • 地域傳承:潮州人稱「食茶」,飲茶文化延續千年,並隨移民傳播至海內外。
參考資料:
「Gongfu tea - Wikipedia」
彭光斗,《閩瑣記》
「功夫茶基礎流程及禮儀 - GFCSC」
「工夫茶 - 維基百科(中文)」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