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水月宮最初建於1884年,原址位於九龍大石鼓(今九龍塘窩打老道與亞皆老街交界)。當時由芒角(今旺角)、何文田及鄰近區域的客籍鄉民集資興建,被稱為「大石鼓廟」。
1926年,因政府開發道路,水月宮被迫拆遷。港府撥出山東街一幅土地供重建,並補助6,000元作為遷建費用。新廟於1927年在現址重建完成,規模與舊廟相仿。
建築特色
水月宮的建築形制為兩進三開間,設有天井。主要特點包括:
- 正門左右兩邊有鼓台
- 正脊為花脊,有佛山陶塑裝飾
- 中央有三間四柱式門廊
- 正殿供奉觀音,左右偏殿曾用作公所和書院
廟內保存了多件珍貴文物,如銅鐘、神案、香爐等,其中觀音銅扇上刻有「芒角村同安社眾信女等仝敬送」字樣,見證了水月宮與旺角居民的緊密聯繫。
宗教和社會功能
作為觀音廟,水月宮是當地居民祭拜和祈福的重要場所。主要神祇包括:
- 觀音(主祀)
- 斗姆元君
- 六十太歲
- 洪聖
- 關帝
- 北帝等
除宗教功能外,水月宮過去還兼具議事和教育功能,是社區活動的中心。
現狀與管理
水月宮現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由華人廟宇委員會委託東華三院管理。2018年,東華三院對水月宮進行了重修,修復了原貌並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借庫」活動仍吸引大批善信前往參拜,延續著百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