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夏枯草全解析:傳統藥用寶藏的現代科學新發現!

夏枯草全解析:傳統藥用寶藏的現代科學新發現!

植物學特徵與分布

基本分類

夏枯草(學名:Prunella vulgaris L.)屬於唇形科夏枯草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有牛低代頭、燈籠草、古牛草、羊蹄尖、金瘡小草等。英文名為 "heal-all" 或 "selfheal",反映其廣泛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夏枯草高20-30公分,基部多分枝,葉為卵狀長圓形,花序為穗狀,苞片淡紫色,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果實為小堅果,花期4-6月,果期7-10月。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原野間」生長,苗高「一二尺」,「茎微方」,葉「對生」,「似旋覆,長且大」,邊有細齒,背部呈「白」色且多紋路,茎端作穗,長約「一二寸」。

生長環境與分布

喜溫暖濕潤,耐寒性強,適應性廣。常見於荒坡、草地、溪邊及路旁等濕潤地,海拔可達3000公尺。中國南方為主產區,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地大規模種植,歐洲、北非、東亞、澳洲及北美洲亦有分布。

命名由來

「夏枯草」因其「至夏即枯」而得名,《本草備要》記載「冬至生,夏至枯,故名」。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

主要化學成分

  • 三帖皂苷(Prunellin)
  • 熊果酸(Ursolic acid)
  •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 單寧(Tannin)
  • 蘆丁(Rutin)
  • 水溶性鹽類
  • 夏枯草酸性多醣
  • 黃酮類、酚酸類化合物

夏枯草總酚含量高,總黃酮含量亦豐富,是其藥效基礎。

藥理作用

  • 利尿與降壓:Prunellin具明顯利尿作用,對肝熱陽亢型高血壓尤有效。
  • 抗菌與抗病毒: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作用,並能抑制HIV、HSV、流感病毒等。
  • 抗炎與免疫調節:抑制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產生,提升免疫反應。
  • 抗氧化與抗衰老:抗氧化活性極強,DPPH、ABTS測試高達90%以上。
  • 抗腫瘤:熊果酸等成分對部分腫瘤細胞有細胞毒性。
  • 促進傷口癒合:熊果酸、綠原酸、迷迭香酸等促進傷口癒合。

臨床應用與功效

中醫功效

  • 清肝火,散鬱結
  • 明目
  • 散結解毒(瘰歷痰核、甲狀腺腫大等)

臨床應用

  • 眼科疾病: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
  • 頭痛眩暈:治肝火頭痛,常與菊花、石決明等合用。
  • 高血壓:對肝熱陽亢型高血壓有顯著療效。
  • 腫瘤性疾病:治療瘰歷痰核、甲狀腺腫大、乳腺癌等。
  • 肝膽疾病:用於急慢性肝炎、黃疸型肝炎等。

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用法用量

每次6-15克,最大可用至30克。一般煎服,需煮30-45分鐘。亦可製成涼茶、湯水等。

選購以紫褐色、穗大、體輕、乾燥質脆、略有香氣為佳。使用前切段,洗淨雜質。

常用方劑

名稱 組成 功效
羅漢果夏枯草 夏枯草30克、羅漢果1個 清肝潤肺,生津止渴
夏枯草綿茵陳湯 夏枯草50克、車前草50克、綿茵陳50克、蜜棗1粒、瘦肉300克 清肝利濕
夏枯草涼茶 夏枯草30克、蜜棗3粒 清肝明目,散結解毒
夏枯草茶 夏枯草3克、金銀花3克、白菊花2朵 清熱明目、消腫
夏枯草豬肉湯 夏枯草15克、豬瘦肉70克 補肝養血、清肝降火

注意事項與禁忌

  • 過量服用可能導致腹瀉、腸胃不適、嘔吐等。
  • 不宜長期連續使用,症狀改善後應停用。
  • 兒童、老人、孕婦應慎用。
  • 脾胃虛弱、易腹瀉、消化功能弱及過敏者不適合服用。
  • 月經期間建議暫停飲用。
  • 有報導單獨使用夏枯草可致腸胃不適等過敏反應。

現代研究進展

  • 抗氧化與代謝調節:夏枯草總黃酮類在抗氧化與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上表現突出。
  • 抗衰老:2023年研究證實夏枯草可減少p16 INK4A、提升SOD2、改善免疫細胞增殖,具抗衰老潛力。
  • 抗病毒:可抑制HIV、HSV、流感病毒,阻斷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 傷口癒合:熊果酸、綠原酸、迷迭香酸為主要活性成分,促進傷口癒合。
  • 成分分析:已鑑定出32種化合物,包括14種黃酮、12種酚類、6種其他成分。

結論

夏枯草為中藥寶藏,具清肝火、散鬱結、明目、降壓等多重功效,臨床應用廣泛。現代研究發現其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促傷口癒合等新作用。未來有望在預防及治療現代疾病中發揮更大潛力。

溫馨提醒:使用夏枯草時請遵醫囑,注意體質及用量,發揮其最大健康價值!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