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夏枯草(學名:Prunella vulgaris L.)屬於唇形科夏枯草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有牛低代頭、燈籠草、古牛草、羊蹄尖、金瘡小草等。英文名為 "heal-all" 或 "selfheal",反映其廣泛藥用價值。
夏枯草高20-30公分,基部多分枝,葉為卵狀長圓形,花序為穗狀,苞片淡紫色,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果實為小堅果,花期4-6月,果期7-10月。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原野間」生長,苗高「一二尺」,「茎微方」,葉「對生」,「似旋覆,長且大」,邊有細齒,背部呈「白」色且多紋路,茎端作穗,長約「一二寸」。
喜溫暖濕潤,耐寒性強,適應性廣。常見於荒坡、草地、溪邊及路旁等濕潤地,海拔可達3000公尺。中國南方為主產區,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地大規模種植,歐洲、北非、東亞、澳洲及北美洲亦有分布。
「夏枯草」因其「至夏即枯」而得名,《本草備要》記載「冬至生,夏至枯,故名」。
夏枯草總酚含量高,總黃酮含量亦豐富,是其藥效基礎。
每次6-15克,最大可用至30克。一般煎服,需煮30-45分鐘。亦可製成涼茶、湯水等。
選購以紫褐色、穗大、體輕、乾燥質脆、略有香氣為佳。使用前切段,洗淨雜質。
名稱 | 組成 | 功效 |
---|---|---|
羅漢果夏枯草 | 夏枯草30克、羅漢果1個 | 清肝潤肺,生津止渴 |
夏枯草綿茵陳湯 | 夏枯草50克、車前草50克、綿茵陳50克、蜜棗1粒、瘦肉300克 | 清肝利濕 |
夏枯草涼茶 | 夏枯草30克、蜜棗3粒 | 清肝明目,散結解毒 |
夏枯草茶 | 夏枯草3克、金銀花3克、白菊花2朵 | 清熱明目、消腫 |
夏枯草豬肉湯 | 夏枯草15克、豬瘦肉70克 | 補肝養血、清肝降火 |
夏枯草為中藥寶藏,具清肝火、散鬱結、明目、降壓等多重功效,臨床應用廣泛。現代研究發現其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促傷口癒合等新作用。未來有望在預防及治療現代疾病中發揮更大潛力。
溫馨提醒:使用夏枯草時請遵醫囑,注意體質及用量,發揮其最大健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