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化痰止咳全面指南:中醫智慧與現代健康應用

化痰止咳全面指南:中醫智慧與現代健康應用

咳嗽與痰液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中醫認為「痰」不僅是病理產物,更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化痰止咳作為中醫治療咳嗽的關鍵策略,歷經千年發展,形成了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文將全面探討化痰止咳的理論基礎、分類方法、常用藥物與方劑,以及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

化痰止咳的理論基礎

痰的形成與分類

中醫認為,痰是體內津液運化失調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現代人多處於亞健康狀態,飲食不健康導致體質虛弱,中氣不足,脾虛不運,使水濕停留,凝聚為痰。外感失治或體弱屢患外感,肺氣被傷,不能輸津四布,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也可使水液停留成痰。

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表現,痰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寒痰:多由寒邪犯肺所致,表現為痰多色白、質稀,常伴口鼻氣冷。
  • 熱痰:由熱邪鬱肺形成,痰色黃稠,咯痰不爽。
  • 濕痰:痰色白成塊,舌苔白膩,多由脾虛濕盛所致。
  • 燥痰:燥熱傷肺,灼津成痰,表現為痰液黏稠難出,咽喉乾燥。

痰與咳嗽的關係

化痰止咳的核心理念是「治痰先治咳,治咳先治痰」。

正如專家指出:「要想先治好咳嗽,一定要先去除痰液;因為肺的主要功能是氣機升降,所以治痰就要調理氣機,氣順則一身津液運化順利;另外治痰必先治火,因為痰濁蘊肺,容易化火,火又容易煉液成痰,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化痰止咳的中藥分類

化痰止咳藥物按其性能可分為三大類:

溫化寒痰藥

適用於寒痰犯肺所致的喘咳痰多、色白、質稀,口鼻氣冷等症狀。常用藥物包括:

  • 半夏:性溫,能下氣化痰,溫化寒痰。
  • 麻黃:辛、微苦,溫。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
  • 天南星:祛風化痰,燥濕化痰,用於風痰、濕痰。
  • 白芥子:有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還能排膿、利咽。

清化熱痰藥

用於熱痰濕痰,表現為咳嗽痰多、痰色黃稠。代表藥物有:

  • 川貝母:性寒,味苦。歸肺、心經。清熱散結,化痰止咳。適用於肺熱引起的咳嗽,多痰的症狀。
  • 黃芩:清熱泄肺,與桑白皮配合清泄肺熱。
  • 知母:滋陰、降燥、生津、瀉火,對熱病有很好的效果。對肺熱引起的咳嗽以及陰虛引起的咳嗽、痰多有效。
  • 杏仁:杏仁苷有非常好的鎮靜、平喘的功效,對咳嗽氣喘、胸悶痰多有很好的潤肺、化痰作用。

燥濕化痰藥

主要用於脾虛痰濕的證候,為中醫祛痰法之一。症見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脹滿、噁心嘔吐、頭眩心悸,舌苔白潤或膩,脈滑。常用藥物包括:

  • 茯苓:健脾寧心、利水滲濕,讓體內的濕氣以小便的方式排出體外。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白朮: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潤肺化痰藥

主要用於燥痰,表現為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乾燥,苔白而乾。常用藥物有:

  • 百合:常見的滋陰藥品,能起到比較好的養陰、清心、潤肺、安神的效果。
  • 麥冬:非常好的養陰中藥,對內熱引起的病症能起到治療作用。有養陰、潤肺、生津止渴、除煩、養心的功效。
  • 枇杷:性涼,味甘,能潤肺化痰止咳。

常用化痰止咳方劑

二陳湯

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半夏、白茯苓、橘紅、炙甘草組成。加入生薑、烏梅,水煎服。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

三子養親湯

出自《韓氏醫通》,由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組成。紫蘇子和白芥子具有明顯祛痰平喘作用,萊菔子有鎮咳作用。三子養親湯其鎮咳、祛痰、平喘作用優於各藥單獨使用。該方主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定喘湯

出自明·《攝生眾妙方》。組成包括白果、麻黃、蘇子、甘草、款冬花、杏仁、蜜炙桑白皮、炒黃芩、法半夏。功效為宣肺降氣,祛痰平喘。主治痰熱內蘊,肺氣上逆,症見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哮喘咳嗽。

麻杏石甘湯

是治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肺部感染的一個「靈魂處方」。古往今來諸多疫病救治都離不開麻杏石甘湯。

半夏厚朴湯

出自《傷寒雜病論》,由半夏、厚朴、茯苓、生薑和紫蘇葉組成。具有行氣散結,降逆化痰的功效。

現代醫學對痰液的認識與治療

現代醫學將祛痰藥物分為五類:

  1. 黏液溶解劑:如乙酰半胱氨酸、溴己新。可液化黏痰,刺激呼吸道纖毛運動,使痰易於咳出,常用於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等疾病患者。
  2. 黏液動力促進劑:如氨溴索、桃金娘油。可調節呼吸道漿液性與黏液性液體的分泌,通過增強漿液腺分泌、減少黏液腺分泌,並促進纖毛擺動,使痰液易於咳出。
  3. 黏液調節劑:如異丙托溴銨霧化吸入劑、糖皮質激素、羧甲司坦。這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機制是舒張支氣管,抑制黏液腺體分泌,控制氣道炎症。
  4. 痰液清除劑:主要有高滲性鹽水霧化吸入劑。其作用機制是增加黏蛋白分泌使黏液量增多,並刺激咳嗽,進而使痰液咳出。
  5. 痰液稀釋劑:包括氯化銨(噁心性)、愈創木酚甘油醚(刺激性)口服溶液。促進支氣管腺體分泌增加而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

常見化痰止咳中成藥

現代中藥製劑繼承了傳統經驗,研發了多種化痰止咳的中成藥,如:

  • 連花清咳片:以麻杏石甘加上清金化痰湯為基礎方,研究發現其化痰止咳的主要機制包括增加纖毛擺動頻率,改善纖毛功能;系統性保護纖毛結構和生理功能;具有廣譜抗病毒及抑菌作用;提高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反應等。
  • 急支糖漿、養陰清肺丸、杏貝止咳顆粒:適用於清肺、潤肺、宣肺、化痰一類的需求。

食療化痰止咳

日常食物中,也有不少具有化痰止咳功效的食材:

  • 枇杷:性涼,味甘,能潤肺化痰止咳。《滇南本草》云:「枇杷治咳嗽吐痰。」適宜熱咳吐黃膿痰之人食用。
  • 無花果:能清熱、化痰、理氣,適宜風熱型咳嗽多痰胸悶者食用。
  • 荸薺:能化痰、清熱,對熱性咳嗽吐膿痰者尤宜。
  • 梨子:性涼,味甘,能清熱化痰,熱咳者宜之。民間常將梨子削皮後,將梨核掏出,放入川貝粉1~3克,隔水燉食。
  • 薏苡仁紅豆湯:薏苡仁和紅豆都有健脾利濕的作用,適合體內濕氣重的人食用。

結論

化痰止咳是中醫治療咳嗽的重要策略,根據不同痰證選擇相應的治法與藥物,可有效緩解各種咳嗽症狀。現代研究也證實了許多傳統中藥具有明確的化痰、平喘和抗炎作用。在臨床實踐中,應辨證論治,根據痰的性質和咳嗽的特點,選擇適當的化痰止咳藥物或方劑,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結合現代醫學的認識和方法,可以使化痰止咳的治療更加科學有效。

對於普通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合理飲食、適當鍛鍊、避免受涼、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方式,預防痰液異常和咳嗽發生。在患病期間,除了遵醫囑進行治療外,還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具有化痰止咳功效的食療方法,輔助緩解症狀,促進康復。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