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假蘋婆:香港及華南地區的多用途本地樹種

假蘋婆:香港及華南地區的多用途本地樹種

探索假蘋婆的形態特徵、生態價值及多種用途

形態特徵

假蘋婆(學名:Sterculia lanceolata)是梧桐科蘋婆屬的常綠喬木,可長至20米高。其主要特徵包括:

  • 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急尖,基部鈍或近圓形。
  • 葉柄:兩端腫脹,形似啞鈴,非常獨特。
  • 花:淡紅色,萼片5枚,呈星形排列。
  • 果實:蓇葖果,通常5個相連,初生時綠色,成熟後呈鮮紅色。

生態與分布

假蘋婆是香港的原生樹種,常見於郊野公園、風水林和山谷溪旁。此外,它在廣東、廣西、雲南等華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泰國、越南等地亦廣泛分布。

用途

假蘋婆具有多種用途,包括:

  • 觀賞價值:枝繁葉茂,果實形態奇特,顏色艷麗,適合作為公園和庭園的觀賞植物。
  • 藥用:葉片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
  • 經濟價值:
    • 莖皮纖維可用於織麻袋、製造麻布和造紙。
    • 種子富含澱粉,炒熟或煮熟後可食用,也可榨油。
  • 生態價值:假蘋婆生長迅速,是澳門木本植物群落中的主要組成樹種。

與真蘋婆的區別

假蘋婆常被誤認為真蘋婆(Sterculia monosperma)。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特徵 假蘋婆 真蘋婆
葉片 較小 較大
果實 通常有5個蓇葖果相連 常為雙生
種子 較小,不適合食用 較大,可食用,味道類似栗子

假蘋婆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和生態價值的本地樹種,在香港和華南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