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佛珠全面解析:起源、結構、象徵意義與持用秘訣

佛珠全面解析:起源、結構、象徵意義與持用秘訣

核心要點

佛珠,又稱念珠或數珠,起源於古印度,用於計數念誦佛號或咒語,幫助修行者集中注意力、消除煩惱。漢傳佛教中最常見的為108顆主珠,象徵108種煩惱。其結構包含母珠、子珠、隔珠與計數器等,材質多元且豐富,兼具修行法器與裝飾功能。

一、起源與歷史

佛珠最早源自古印度人佩戴的瓔珞鬘條,逐漸演變為專門用於念誦的珠串。《木槵子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教導毗琉璃王以木槵子樹種子串珠,數百八遍以滅煩惱障。隨著佛教東傳,佛珠經歷東晉至唐代等時期,成為僧俗普遍使用的修行法器。

二、結構與組成

  • 母珠(佛頭):通常一顆,連接子珠與房飾,象徵佛或上師。
  • 子珠:用於計數的主珠,每念一遍佛號或咒語,掐念一顆。
  • 隔珠(間珠):分割子珠,幫助分段計數與裝飾。
  • 記子與計數器:串於母珠另一端,用來記錄完成的佛號圈數或更大單位計數。
  • 房飾:流蘇、珠墜或中國結,起裝飾及固定作用。

三、珠數與象徵意義

珠數 象徵意義 經典來源
12十二因緣
14觀世音菩薩十四種無畏功德《數珠功德經》
18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或十八不共法
21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共二十一位《陀羅尼經》
27二十七賢位(十八有學與九無學)《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36三十六種煩惱(六根各三受)
42四十二階位(菩薩修行過程)《數珠功德經》
108三世(一切)煩惱合為一百零八種,最常見的念珠珠數《木槵子經》《般若經》
1080十法界之一百零八種煩惱,共一千零八十種

四、材質分類

  • 堅果類:如菩提子、蓮子、核桃,多用於傳統修行念珠。
  • 紅木類:紫檀、黃花梨、黑檀、海黃等,質地堅硬耐用。
  • 香木類:沉香、檀香、樟木,具天然香氣,常用於靜心與供養。
  • 礦物類:水晶、瑪瑙、琥珀、綠松石、青金石等寶石,色澤與質地各具殊勝。
  • 其他:珊瑚、象牙、珍珠、人骨等珍稀材料,象徵不同法義。

五、持用方法與規矩

持珠念佛時,一般從母珠旁第一顆子珠起,用拇指與食指掐珠:

  1. 捻一珠,念一遍佛號或咒語;
  2. 至隔珠時不計數,繼續掐下一珠;
  3. 數至母珠時不跨越,逆向返回,表示禮敬上師與本尊,避免「越法罪」;
  4. 完成一圈(108遍)後,可撥動記子或將珠串翻轉重來。

不同宗派(漢傳、藏傳、日本天台、真言、淨土等)在母珠數量、房飾、計數器配置略有差異,但基本持法相似。

六、文化意義

佛珠不僅是念佛、持咒的計數工具,更是修行者心隨珠動,常持正念的輔助物。佩戴佛珠隨時提醒自己修習佛法,同時作為信仰的外顯標誌。在民間,非佛教徒亦常佩戴佛珠以祈求平安與吉祥。

查看更多

日本九谷燒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