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重要通知:8月1日至8月8日店主旅遊期間暫定發貨貨,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佛珠,又稱念珠或數珠,起源於古印度,用於計數念誦佛號或咒語,幫助修行者集中注意力、消除煩惱。漢傳佛教中最常見的為108顆主珠,象徵108種煩惱。其結構包含母珠、子珠、隔珠與計數器等,材質多元且豐富,兼具修行法器與裝飾功能。
佛珠最早源自古印度人佩戴的瓔珞鬘條,逐漸演變為專門用於念誦的珠串。《木槵子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教導毗琉璃王以木槵子樹種子串珠,數百八遍以滅煩惱障。隨著佛教東傳,佛珠經歷東晉至唐代等時期,成為僧俗普遍使用的修行法器。
珠數 | 象徵意義 | 經典來源 |
---|---|---|
12 | 十二因緣 | — |
14 | 觀世音菩薩十四種無畏功德 | 《數珠功德經》 |
18 |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或十八不共法 | — |
21 | 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共二十一位 | 《陀羅尼經》 |
27 | 二十七賢位(十八有學與九無學) |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
36 | 三十六種煩惱(六根各三受) | — |
42 | 四十二階位(菩薩修行過程) | 《數珠功德經》 |
108 | 三世(一切)煩惱合為一百零八種,最常見的念珠珠數 | 《木槵子經》《般若經》 |
1080 | 十法界之一百零八種煩惱,共一千零八十種 | — |
持珠念佛時,一般從母珠旁第一顆子珠起,用拇指與食指掐珠:
不同宗派(漢傳、藏傳、日本天台、真言、淨土等)在母珠數量、房飾、計數器配置略有差異,但基本持法相似。
佛珠不僅是念佛、持咒的計數工具,更是修行者心隨珠動,常持正念的輔助物。佩戴佛珠隨時提醒自己修習佛法,同時作為信仰的外顯標誌。在民間,非佛教徒亦常佩戴佛珠以祈求平安與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