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月餅的歷史可追溯至古代,最初形態稱為「餅餌」。自秦統一六國後,飲食水平提升,發酵技術逐漸普及,至漢代開始形成以麵粉為主的餅餌。北魏《齊民要術》記載了「髓餅法」,這被認為是月餅的雛形。漢朝時期已出現帶果仁餡的胡餅,隨著張騫出使西域,芝麻、胡桃等食材引入,為月餅製作增添了豐富原料。
月餅名稱正式記載始於唐朝。相傳唐高祖時期,李靖征討突厥凱旋,適逢中秋,有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手持胡餅,指著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另有一說,唐太宗與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楊貴妃隨口說出「月餅」,自此名稱流傳民間。
五仁月餅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自五仁湯,原料有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和陳皮。後因材料取得或成本問題,逐漸改用核桃仁、花生仁、杏仁、芝麻仁、瓜子仁,成為現今常見的五仁月餅。
傳統五仁月餅以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芝麻仁五種果仁為主,炒熟去皮壓碎,加糖調製。2015年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僅用這五種主要原料加工成餡方可稱為「五仁月餅」。
五仁月餅常見的青紅絲,最初以橘子皮製作,經浸泡去苦、染色、糖漬烘乾而成,色澤明亮、口感甜美。青紅絲象徵富貴吉祥,增添月餅的美感與節慶氛圍。現今部分地區以冬瓜、蘿蔔等代替,口感略有不同。
廣式五仁月餅製作精細,先將果仁烤香切碎,與桔餅、糖冬瓜等混合,加糖、玫瑰糖、白酒、植物油與糕粉拌勻成餡。餅皮以轉化糖漿、枧水、花生油、低筋麵粉製成,包餡壓模成型。烘焙時先定型,再刷蛋黃水烘烤至金黃。出爐後需密封回油2-3天,餅皮柔軟油潤。
蘇式月餅餅皮分油皮與油酥,油皮由麵粉、豬油、糖、溫水製成,油酥則為麵粉與豬油。餡料除五種果仁外,常加杏脯、椰子乾、蔓越莓乾等果脯及蜂蜜、花生油、麻油、糖、鹽等調味,風味獨特。
每100克五仁月餅含能量424大卡,蛋白質8克,脂肪16克,碳水化合物64克,粗纖維3.9克,並富含鈣、鎂、鉀、磷、鐵、鋅及維生素E、B3等營養素。
中秋時節易秋燥,食五仁月餅有滋補、養生之效。
月餅圓形象徵團圓,中秋賞月食月餅,寄託對親友的祝福與美好生活的嚮往。明清以來,月餅成為節日贈禮,承載濃厚人情味與文化情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五仁月餅是主流。隨著消費者口味多元化,蛋黃、豆沙、蓮蓉等新式月餅興起,但五仁月餅仍以其文化底蘊和經典口味佔有一席之地。
現代五仁月餅在傳統工藝基礎上融入創新,品質提升,風味多元。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五仁月餅的文化意義與傳統價值依舊珍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美食文化紐帶。
五仁月餅以其獨特工藝與文化內涵,見證中國飲食文化演變。五種果仁不僅帶來豐富口感與營養,更承載團圓、和諧與美好生活的祝福。無論新式月餅如何推陳出新,五仁月餅依然是中秋佳節不可或缺的經典美食與文化象徵。